|
本帖最后由 朱梅香 于 2024-3-10 09:31 编辑
井冈山红旗永飘扬
赏析刘源春先生〔正宫•小梁州〕井冈山的性格
朱梅香(江西)
井冈山翠竹似神,碧水如镜,不仅有着如诗如画的自然风光,更有着丰富的历史底蕴。这里是中国革命的摇篮,曾经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红军开展武装斗争的重要阵地。井冈山的每一座山峰、每一条溪流都承载着革命先烈的英勇事迹,传承着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让每个登井冈山的人心醉神迷。我们再来看看刘源春老师是如何描摹井冈山的。
〔正宫•小梁州〕井冈山的性格
作者/刘源春 (江苏)
虽然一样的山梁,却特辉煌。虽非两样的石方,何能像,此处硬和刚。〔幺〕曾经铁铸情豪壮,到如今照旧雄强。枪与矛,兵跟将,红军威震,名共你同扬。
首句:“虽然一样的山梁,却特辉煌。”作者利用曲的大俗而达大雅之堂。是的,井冈山,是普通的山,但贯注了红军的英雄事迹;奠定了革命的里程碑般的意义,就不一样了。常言道:安身之本,惟在于食;救疾之方,惟在于药;戡乱之道,惟在于军;治国之术,惟在于德。井冈山是红色政权武装斗争的发源地,星星之火得以燎原之基地,用辉煌二字来形容,恰到好处妙不可言。
“虽非两样的石方,何能像,此处硬和刚。”作者进一步论述一样的石头,却有不一样的精神,有的是沙岩般脆弱,有的是钻石般坚硬。然而,井冈山渗透了红军的鲜血,留下了红军的脚印,播种了革命的思想,历经了革命的战火,是共产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万世开太平的关键,有历史的厚重,有人文的灿烂,有伟人的光芒,自然非比寻常。
“曾经铁铸情豪壮,到如今依旧雄强。”作者深深懂得,井冈山的精神,是革命传统教育的两脚书橱,用鲜活的红色教材培育了一代又一代坚强的革命战士,他们前赴后继不畏艰难险阻勇往直前,为社会主义建设和发展奋斗终身。井冈山的故事依然在小学课本里,翩翩起舞,一头载着先辈的希望,一头载着后辈的努力,让他们长大后,继承先贤们光荣传统,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砥砺前行。
“枪与矛,兵跟将,红军威震,名共你同扬。”作者将井冈山根据地,当时情与景,官与兵的艰苦生活,枪支弹药缺乏的现象展现我们眼前,体现了当年毛委员的军事理论与实践,是符合当时条件的,以农村包围城市的指导方针政策是高瞻远瞩的,利用井冈山天然堡垒,就地取材以一敌百,所以取得了反围剿的前几次胜利,声震寰宇,为以后的遵义会议起到了决定性作用。井冈山的红旗,与天地共存,与百姓同命,永远高高迎风飘扬在蓝天白云中。
井冈山是毛泽东率领的秋收起义部队和朱德及陈毅领导的湘南起义和南昌起义部分部队胜利会师的革命圣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史上的重要历史事件。井冈山两军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壮大了井冈山的革命武装力量,对巩固扩大全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推动全国革命事业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通过学习刘源春老师〔正宫•小梁州〕井冈山的性格之曲,有一点点感想分享给大家。
一、艰苦朴素
红歌常唱的,红米饭那个南瓜汤,秋茄子那个味道香。其实对当时被蒋介石封锁的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来说,也是一种奢望,多数时候是野菜和竹笋为主食,食盐常供不应求,极其缺乏。有个红军战士脚负伤了,本来用盐水洗洗就会好,他为了节省食盐,竟然让自己活活溃烂致死。与我们现在经常铺张浪费的作风形成了鲜明地对比,令人羞愧难当无地自容。
二、官兵一致
井冈山红军,为了在反动派武装封锁下生存和巩固革命根据地。红军发展自力更生,丰食足食,亲自种地制作武器钱币等。但山上的粮食产量不够,需要到山下茅坪去买粮油盐等。有一个《朱德的扁担》故事,充分说明了,官兵一致,争着下山,不畏艰险,不顾山高路陡,冲出敌人包围,克服危险重重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现在有的革命干部,发现自己有惰性思想倾向,就去革命老区走走看看,苦不苦,想想红军二万五,累不累,比比革命老前辈。
三、舍己为人
在井冈山艰苦卓绝的战争环境下,红军战士情同手足,出生入死并肩战斗。朱德同志的妻子伍若兰,为了掩护朱德及红军领导人的撤退,主动吸引敌人视线,最后负伤被捕,惨遭杀害。后世为了纪念她,把她称为永不凋谢的井冈兰。想想现在有些贪官,为了一己之私,损害国家利益,败坏社会风气,是多么的不应该和愧对先烈前辈啊。
井冈山成为红色革命根据地以来,文人雅士笔下常写常新。刘源春老师,既不写黄洋界的炮声;也不写青龙瀑的风景。却用拟人的手法,写井冈山的性格,既有曾经战争年代的烽火连天的缩影;又有如今和平岁月的社会建设的蓝图。既有物质的外在,更有精神的内涵双重性格,别具一格想落天外。革命红军永垂不朽,其名与井冈山世世代代一同飘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