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明清诗论标举盛唐绝句为正声,五绝以王维、李白为标准,七绝以王昌龄、李白为标准,其共同特点是句意委婉,兴象玲珑,情韵深长,含蓄不尽。五七绝体式特征有其共性,但也有区别。前人总结二者的差异大致有几方面:一是来源不同导致格调不同,五言调古,七言调近;二是五七言绝因体制不同造成声调不同,五绝句短调促,七绝声长字纵;三是五七绝的艺术规范不同,五绝质朴真切,七绝高华风逸。这三方面大致把握了五绝和七绝的不同体调。七绝的这些特点与其起源和发展路径有关。笔者认为七绝源于西晋的北地民谣,晋宋以来文人拟作了少量七言四句体短歌,其中以一、二、四句押韵的才可称得上七绝。但梁陈时七绝虽少,却很快律化,七言律绝早于七律产生。此后在初唐一直沿着律化的道路发展,到盛唐时七绝的律化程度已经远远高于五绝,这就是七绝“调近”的基本原因。
-------------------
原来古人认为七绝以首句入韵为正格的渊源在此,往后推,竹枝以一、二、四句押韵的渊源亦在此,据此而论,刘禹锡的竹枝不仅在格式上回归了七言的本真,也在格调上回归了民歌风味的本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