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朱文培 于 2024-12-8 08:18 编辑
三、诗画入门的五种方式
修改稿 纵观中国文学史上所有关于王维的研究,几乎都停留在对王维诗画的欣赏和分析阶段。至于“如何实现诗中有画”这个比较困难而又实在重要的问题,理论家们似乎都知难而退,避而不谈。但是这个问题对于后来的读者和作者很重要,尤其对于诗画创作者特别重要,因为大家都想写出像王维那样诗画交融的好作品。所以,我将这个问题作为探讨的重点。 简单地说,实现王维技巧,增加诗中的画意,我认为有以下五种形式:1、题画式;2、写景式;3、借画式;4、造画式。5、补画式;每一种形式代表一个方法。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1、题画式——对画题诗画面再现。诗人对画创作,照图发挥,加上形象化描写,作品很容易充满画意: 例1、五绝·自题《深山取宝图》1991.3 丹阳映翠峰,采矿炮声隆。 电铲云中舞,车流下九重。 这是我为自己描写矿山的国画作品写的题画诗:一轮红日映照翠峰,采矿场炮声隆隆,大电铲在云端起舞,运矿车盘旋而下,仿佛来自于九重天外。不用比喻、不用形容,不用添油加醋,不用临时采风,只要按照画的思路和主题,由上而下地写出朝阳、翠峰,电铲、矿车等矿山景物、意象,一个清晰可见的诗中有画的意境就出现了。塞北春江老师点评:清新灵动,意蕴幽深,场面宏大,言简意赅。诗图相彰,联想丰富,倾情深沉,不可多得!诗友洁白的太阳说:有诗有画,亦诗亦画;好诗好画,诗画俱佳! 其实,自题画作,自说自画,画中的重点与诗中的重点了如指掌,诗画容易吻合,几乎无需多花费时间去分析,所以,在实现诗中有画的作品中,自说自画难度是最小的。这就是实现王维现象最便捷的门路,但是有个前提:必须要有自己的绘画作品哦! 例2、七绝·题王仁华老师《松雪图》1988.12 迎风抱石扎深根,戴雪披冰翠独存。 万物萧疏狐兔隐,悬崖顶上立山魂。 这是为别人的画作《松雪图》写的题诗,选用了精心修饰的意象:“迎风”“亮节”“深根”“戴雪”“披冰”“翠独存”“悬崖”“山魂”等个性突显的意象,由于都经过了修饰而形态各异。诗句引导读者由近向远,仰视高山苍翠的巨松,在雪压冰欺、万物萧疏的恶劣环境下,屹立悬崖顶上,无惧严寒,战天斗地,形象威风凛凛,意境清晰感人。阮国春老师评价:立意高雅,笔力雄健。绘声绘色,栩栩如生!拟人手法。描写生动。抓住典型特征和无畏精神,虚实相映,情随景动!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情画意,发人深思! 诗是有声画,画是无声诗。对画题诗,变画为诗,不过是诗情画意之间的蜕变与过度而已,自然诗中容易有画,画中容易有诗。通过题诗,能使画的直观性和诗的想象性有机结合,既再现了画面,又提高了意境、充实了内涵。作者容易做到诗中有画,读者容易感到画中有诗。虽然以诗的形式呈现在读者面前,但是画面发挥了很大的作用,经画家提炼出来的画面形象,变为诗句后仍保持着意象特征、构图特征、色彩特征,有助于读者走进意境,并借此衍生出更加丰富多彩的画意来。对画题诗(无论是自己的画还是他人的),属于第一种方式。但是,题画必须懂画,懂画的语言,懂画的技法,不然理解上会出偏差,表达时就会生误解,那就弄巧成拙了。 2、写景式——对景题诗诗语如画。诗画家对景创作,面前虽然无画作,但是眼前有风景、心中有画意、笔下有形象,还有创作诗歌的冲动和绘画构图技巧的加入,对能诗善画者来说,创作出诗中有画的写景作品并不难,不过方位要安排,意象要取舍,情形要描述,色彩要表述,主题要明确,比直接对画作诗难度要大一个等级。所以写风景诗最好还是要有绘画基本功,题画诗比较容易,纷繁复杂的景观已经被画家加工成画面,省略了许多中间环节。对景题诗很多事项就要从零开始、白手起家了。 例3、七律·题杭州湾跨海大桥[新韵]2016.9.21 碧海茫茫腾巨龙,排云踏浪势恢宏。 如绸若练惊涛上,是路还桥慧眼中。 彩轿飘移生幻觉,城圈畅洽驾仙风。 一洲台塔含深意,跃起溟鲲化大鹏。 这首七律对景而生,诗语描述了碧海巨龙、排云踏浪,如绸若练、是路还桥,彩轿穿梭、城圈畅达、一洲台塔、溟鲲化大鹏等诸多意象,形神兼顾,修辞得当,平远构图,大开大合,今古对比、时空跳跃,使诗中的景象更加具有绘画的特征。清白相承先生赞曰:文笔流畅!意境融彻,意像丰润!格律工雅,气势恢宏!寄情于物,情景交融!匠心独运,寓意巧妙! 例4、七绝·峻岭深处2014.4.12 碧岭葱葱白练悬,梯田瓦舍袅青烟。 挖参老叟穿山径,小调悠悠下九天。 此处描写崇山峻岭,瀑布高挂,绘声绘色,绘景绘情,意境优美,视觉感受明显,令人深思。尤其是挖参老叟穿山而下,哼着小调悠然自得,愉快的心境跃然纸上。诗音敏儿老师说:风景如画,写得形象。很美的景色,画面感非常强。梅溪愚叟老师说:诗情画意,有声有色,令人流连忘返。反复吟诵,身在画中。画在诗中,诗在口中!少游乡人老师说:非常生动形象的一首绝句,先生用诗的语言,绘出峻岭深处的景象,让人看到了诗中的画面。听到了画中的小调,劲赏! 另外,生活中有一些风景、场面,人物、事件,并不是静态的,而是不断产生行为、不断变化动作,是富有动态感的,而且有些动作稍纵即逝,难以捕捉。所以,表达难度更大,诗中的画面也要随机应变,产生一种连环画连续展现的感觉,一种象音乐的旋律那样飘扬、流动的感觉,使用动词较多,描写动态较多,所以表达的难度比静态的要难不少,但基本上还属于对景对人对事写生。 例5、七律·健身法宝——自创壁球2019.10.28 独拍单球一面墙,嘭呢叭拉对攻忙。 回弹迅猛匆匆接,落点刁钻急急防。 重叩轻挑关左右,冬操夏练任炎凉。 全然忘却年华老,敌手无形自激昂。 这首诗描写自己打壁球的实况,表示动态和方位的词语大量运用,叠词反复出现,拟声词的加入,使一个老年运动员打壁球的形象,在读者面前活了起来,江孝明老师点评:风格豪放,动作描写出神入化,有声有色,像小电影,具有现场感、动画感! 动画感的意思是:使用灵活多变的语言艺术,在诗词中创造出连续不断的动态的画面,增加了诗词的生动感和艺术感。当然,诗中的动画,只能根据实际情况如实写来,动感是意境中的效果,只可意会不可触摸;因为是实际生活的内容,是熟悉的场景,所以即使是虚幻的形象,读者也容易理解。王维的诗画技巧在此发挥两大作用,诗情主导形象连贯,画意主导形象生动,所以诗情画意结合,情景生动,形象活跃,意境分明。 对着景物、场面、人物、事件写生,有纷繁复杂的意象需要取舍,还有变化不定的动态需要表达,既要注意意境优美、姿态形象,又要照顾音韵和谐、生动活泼,这第二种诗画融合的方式方法,难度的确比题画诗增加了不少。 3、借画式——借用典故插入画面。用典是诗歌的一种修辞手法,通过用典说事,诗句显得既典雅风趣又含蓄有致,可以使语言更加精练,言简意赅,辞近旨远。作品可以更好地深化主题、丰富语言形式和增加文化内涵。可避免一览无余的直白,还可给读者在字里行间留下联想和思索的余地,增加故事性和画面感,拓宽读者二次创作的空间。 例6、七律·渴 望1963.3 抬煤择菜带孩童,放学归家步履匆。 欲背诗文常被缓,思临画帖总成空。 程门立雪黄粱梦,牛角挑书白犬崇。 愁绪搓绳牵愿景,匀时助我夺旗红。 用典既要师其意,又要能于旧中求新,更须能合情合理、令如己出,能达到精炼顺畅、用典无痕方为佳境。此诗的颈联用了四个典故:程门立雪、黄粱一梦,牛角挑书、白犬相随。讲述了童年欲读书却没有时间,但是仍然充满幻想,希望家务事能减少一些,给点时间帮助自己的学习在班级中能夺取小红旗。四个典故即四个画面,跳出了牢骚怨懑、抬高了思想格局、抒发了诗情,丰富了画面,既具体形象,又发人深省。悠游老师点评:工整好联,四个典故连用,形象生动,紧扣主题,少年求学的强烈愿望跃然屏上。结语感人,甚是得味! 例7、七律·云南火车站暴恐案续篇2024.5.6 昆明暴恐反刍时,蚁穴溃堤当晓知。 惨案形成缘大意,祥和实现贵耽思。 虎来寨外盯防早,船至江心补漏迟。 遏止贼人钻空隙,全民共治固根基。 我发表了《云南火车站暴恐案》诗后,金文丰先生认为,仅报道对恐怖主义的反对和打击,以及对受害者的关怀和支持是不够的,同时应呼吁加强社会安全防范措施。建议很好,但也给我出了个难题:反恐止暴,专业性很强,理论性也很强,在篇幅有限的诗中讨论难以尽意,且容易显得枯燥无味。我借用名联“书到用时方恨少,船至江心补漏迟”的后句,在颈联有针对性地创作出前句,形成两个有相关内容的、能通过比喻说理的画面:虎徘徊于寨外时端枪盯防要早,船到江心后再加塞补漏就太晚了。把故事浓缩,化为诗句,借以影射时事,把抽象说教形象化,以形象化的思维来助力说理,这是利用王维技巧解困的例子。心语轩窗老师说:“用‘蚁穴溃堤’强调小隐患可能引发大灾难,为全诗奠定了反思的基调。用‘虎来寨外盯防早,船至江心补漏迟’这一形象化的事例,生动地强调了提前防范的重要性。” 一生相伴诗友说:“意境深远悠长,如画徐徐展开,诗人用词精妙,串起读者内心情感与思考,每字每词恰到好处,整首诗读来令人共鸣”。 针对国际国内政治形势,发表感思、看法、说理的诗作,容易陷入平淡枯燥,借用典故、名句来扩展思想内容和画面形象,并保持作品整体的和谐统一,这是实现诗中有画的第三种方式方法,尽管难度又提升一级。 4、造画式——为说理诗配上插图。按诗的节奏和内容发展的需要,制造出恰当的画意增加形象感。意象,是诗词中不可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意,是主观的,象是客观的。可是有些诗作的内容是抽象的,偏向于理论的,如果能创造出寓意之象,出现画面感,以情带景,以景助论,无疑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例8、七律·诗之境2020.5.11 诗田二亩苦犁耕,意趣幽奇笔下生。 一棹穿云云未破,千峰落水水还平。 光行叶缝流萤闪,影射巢头小鹊惊。 诗境总超凡境美,只缘融画亦融情。 诗境美之论,较抽象,本难以述说。此诗颔联以小舟行驶于江上所见趣景,颈联以流萤之光惊动巢内小鹊的趣象来说明“诗境总超凡境美”,令人感悟。闲愁老师点评道:无论描写何种对象,诗歌中给人以美感的意境就是诗境。闲中得诗境,此境幽难说。佳作气韵清朗,构思精巧,诗情画意,自然入味! 例9、七律·俭养德2020.5.28 三观地界路峥嵘,各自胸怀各自营。 百纳鹑衣能养德,千间甲宅却污名。 沉舟侧畔因缘见,病树前头感慨生。 但愿官民多克己,疏枝秀干乐清平。 诗谈以俭养德,议论人之三观,原本题宽似海,其深难测。但是将“百纳鹑衣能养德,千间甲宅却污名。”与“沉舟侧畔因缘见,病树前头感慨生。”截然不同的景象两两对比,得出“多克己,乐清平”的结论,水到渠成!寄情于物,赏心悦目。意同象异,各见其趣。老圃老师说:好诗!画面生动,叙议出色,出世理哲思,见寓含丰富,得诗味隽永!阮国春(冰融)老师在无数次中肯详细的评语中反复出现的语句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构思巧妙,刻画精辟。诗情画意,绘声绘色;图文并茂,相得益彰。”“诗中有画,生动形象。画中有诗,感人至深。”其实这也表现了阮老师自己的兴趣和追求。其他老师、诗友对我的作品也不乏类似的看法,熊树忾老师鼓励道:“笔似椽!诗如画!满纸见潇洒!真个是出神入化!”富有诗情画意几乎是大家共同的认定,是诗友们给我常见的鼓励用语,实践初见成效,这进一步坚定了我继续探索王维技巧的意愿和决心。 论述本无景,景从笔下生,无景造景,以景助论,既创造了诗中有画,又顺理成章,何乐而不为呢?但是,无中生有对创作者来是,是有很大难度的,没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和形象思维能力是难以实现的。造景造画,使抽象的诗有了一些寓意之象,为主题服务,这是实现王维技巧的第四种方式方法,难度也最大。 5、补画式——修改诗作增加画意。诗作已经写好,但是缺少形象,没有画意,不符合自己和王维的审美观。我们要抓住修改、润色,打磨的机会为诗词添补点形象感。我绘画时有个老习惯,就是喜欢将新的画作挂在墙上观赏几天,左看右看,走着看,坐下看,角度变化后容易看出问题,创作时的热乎劲过去了,也容易看出问题,这就给修改加工找到了方向。看到不满意处决不放过,小改立刻动手,大改推倒重来,废纸一篓,好画一张。写诗时也一样,新作反复吟诵,不满意就改;当时满意了,过两天再吟诵,不满意还是改;尤其是在形象化表达方面,即使别人都觉得很好了,已经赢得老师们的高评,但是自己觉得画意不够,形象化表达欠佳,还能做得更好。于是大动干戈改头换尾,利用各种方法添补画意,有的改几个字,有的改一联,有的甚至推倒重来。 例10:七律·三八节礼赞2015.3.13 第一稿 历数中华千百行,江山半壁尽红妆。 打工种地能坚守,教育科研有担当。 磨杵成针同梦远,铺霞作锦共天长。 芳心不逊须眉志,为国为民挺脊梁。 第二稿 青葱小妹始登场,敬业持家至老忙。 带入人间诗一首,放飞梦里画千张。 呦呦岂逊须眉智,荀灌能超将士强。 撑起苍穹功近半,史书广载妇荣光。 注:荀灌:东汉人,13岁冒死突围搬兵救宛城。 屠呦呦:青蒿济世,科研报国。获诺贝尔奖。 我们将两首诗比较一下:第一稿的重点在于表现各行各业妇女们对国家的杰出贡献,内容比较单一,颔联画面感尤差。第二稿修改为带诗入世、放飞梦想、屠呦呦科研报国、荀灌冒死搬兵救宛城,方方面面,符合实情,画面丰富了。在描写手法上,从青葱小妹到至老繁忙,从当代到古代,两个典故形象化地建立了一个时间轴,让人感到中国妇女从古至今、终身奉献,攻艰克难、撑起半边天。尤其是诗的每一联都包含了画面形象,所以得到柳诗吟等老师的特别赞扬。称句雅韵悠,诗情画意,皆从意匠经营而出! 这两首诗,题目相同,主旨一致,写作方法差别很大。修改后逐渐体现出王维技巧的渗透、形象化的增加等,意在言外的浓郁诗味产生了强烈的美感,给读者进行二次创作留下的想象因素越来越多,想象空间越来越大。尤其是颈联添加了屠呦呦:青蒿济世,科研报国、荀灌突围搬兵的典故,妇女能顶半边天的事迹由此打开了沉默的史册,几千年事实历历在目,胜于雄辩。王维技巧的艺术思维和表现方法在此发挥了微妙的作用。 从一般人对绘画的修养不是很深的角度来考虑,我甚至认为,在五种方法中,添补法是最容易入门、最容易上手、最容易见效的。因为在已有作品上添加,诗作大局已定,很多麻烦的问题已经解决了,可以集中精力考虑改进、诗中补画、锦上添花,失败了保持原状,成功了是意外之喜,不会把创作思路搞得一团糟。所以有心增加诗中画意的诗友,要善于利用对诗词修改、润色,打磨的机会,不满意时大胆地换一种描写方法,使之更生动,更有画意,更呼之欲出。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无画意不放手,好诗往往是改出来的。我很多有画面感的好诗,就是在修改过程中,在精益求精的不断努力中,被添补了画意才产生的。 由于在理论上的认识日趋深刻和完善,在创作中对融合画意的欲望逐渐明晰和强烈,方式方法也会日趋丰富和完善,这五种方式只是目前暂时的大致划分而已。 以上我例举了五种增加诗中画意的方式方法。绘形绘色、美轮美奂,都离不开艺术化、形象化的描写,这是增加诗歌意境中画面感的主要手段。总之,我们在诗词创作中,注意多一点具象描写,少一点抽象带过;多一点展示,少一点隐晦;多一点现场感,少一点转述感;多一点画面感,少一点罗列感;如此这般,才有利于增加诗中有画的感觉,才有利于综合技能的发挥,才有利于实现王维技巧。现代化的生活有现代化的意境,现代人的心胸有现代人的气魄,我们学习王维技巧,对文化遗产,要古为今用,灵活运用。比方我在龙年用有关成语写了一首贺年诗,将古老的成语与现代生活和当前形势挂钩,有声有色的“八串烧”,烧热了新年气氛: 例11:七律 龙年成语八串烧 2024.2 龙飞虎跃凤呈祥,车水马龙迎曙光。 豹略龙韬前景好,龙鸣狮吼国防强。 龙游曲沼亲邻里,鲤跳龙门化栋梁。 骥子龙文超厚望,神龙起首铸华章。 江苏安之若素老师说:“喜气洋洋,如意吉祥!句句咏龙,精彩纷呈。写态传神、祝福声声。节日氛围十足,寄意高远美好。切题之咏,工稳自然,意境俱佳,厚实耐品。用典有力,转结升华,独特新颖,串得自然!”心语轩窗先生指出:“这首诗巧妙地运用了多个含“龙”字的成语,营造出一种气势恢宏、充满希望与活力的节日氛围”。阮国春(冰融)老师点评:“七律,句句有龙!龙马精神,大吉大利!气势威猛,寓意吉祥。略如张若虚之《春江花月夜》,几乎孤篇盖龙年!律工韵美,赏学赞藏!” 所以说王维诗中有画的技巧,我们不但能学会,抑或气势上还能超过一点点。为什么还能超过呢?不可否认,王维对景物的描绘,的确观察极细、思考极深、表现极富技巧。但是时代不同,在辋川别业这个小天地里,视域有限,不如当今作者,交通便利、眼界开阔,再加上电视网络,图山文海,皆能广收博览,俱可交流借鉴。再说我们的双脚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我们的车轮是停在现代化的高速路上,起点高、条件好、选择多,超越古人是正常的,不超越才是不正常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