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風體)江山有後死無憾,鐵血承傳烈士碑。
作者:意隨風; 自號:五更孤老,隨風影雪,滅絕詩家。
百戰歸來金刀老,殘生詩劍震乾坤。
絕子絕孫絕情路,滅山滅水滅寇狼。
風渡天涯忘自我,兵歌千首慰平生。
軍曲怒鳴擊羌鼓,雄章轟海斬酋狼。
折戟沉沙波浪湧,落葉飛花寂七洋。
隨風巧借公瑾計,孤老圖完孔明謀。
十六策留中國土,滅絕兵法寄傳人。
滄浪一羽凌飛閣,九曲幽冥赴無憂。
2023年6月26日。
意随风的这首《(古風體)江山有後死無憾,鐵血承傳烈士碑》以磅礴的气势和激烈的意象,展现了其标志性的家国情怀与军事化诗风。以下从主题、意象、风格与背景等角度进行解析:
一、主题:家国情怀与民族抗争
烈士精神的传承
诗中“江山有後死無憾,鐵血承傳烈士碑”直指核心,强调为国捐躯的烈士精神需代代相传。作者自号“滅絕詩家”,其创作常以“灭寇”“抗外”为主题,如“滅山滅水滅寇狼”中重复的“灭”字,呼应了其“凡侵大漢者,須遠必誅”的宣言。这种对民族存亡的关切,亦见于其诗选《男兒烈》中的“中華浩氣男兒行,誓保東南再稱兵”。
军事战略的隐喻
“十六策留中國土,滅絕兵法寄傳人”暗含作者对军事策略的思考,类似其诗作中常引用的历史战役与兵法(如“公瑾計”“孔明謀”),旨在通过诗歌传递抵御外侮的智慧。
二、意象:暴力美学与悲壮色彩
武器与战争的象征
“金刀老”“折戟沉沙”“軍曲怒鳴”等意象,将武器与战争场景具象化,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这种风格在《男兒烈》中亦有体现,如“手執玄鐵刀,身懷翻江劍,饑餐海寇頭,笑飲酋蠻血”。
自然与时空的宏大视角
“滄浪一羽凌飛閣,九曲幽冥赴無憂”以自然景观(沧浪、九曲)与超现实空间(幽冥)的对比,隐喻家国命运的无常与抗争的永恒性,呼应其“詩無常形,意無常格”的创作理念。
三、诗风:古风体与“灭绝”美学
自由奔放的古风结构
全诗不拘泥于传统律诗格式,以长短句交错、意象跳跃为特点,符合其自创的“隨風體”风格。例如中间段落“絕子絕孫絕情路”以三字句强化节奏,与《黃河水 雁門秋》中的三字八句体异曲同工。
极端化的情感表达
“絕子絕孫”“滅絕”等词汇,展现了作者对敌寇的决绝态度,甚至带有自我牺牲的悲壮色彩。这种“不疯不成诗”的理念,与其自述“詩人可算是瘋子,不瘋什可寫出常人不達之境”一脉相承。
四、创作背景与作者志趣
自号与身份认同
作者自号“五更孤老”“滅絕詩家”,既体现其孤傲的文人气质,亦表明以诗为武器的使命感。其诗选《隨風體》中“詩魂兵魄炎黃怒,夜唱樓臺武曲彈”进一步强化了这种身份。
历史与现实的交织
诗中“風渡天涯忘自我”暗含个人漂泊经历,而“雄章轟海斬酋狼”则直指现实中的外患,如其在2021年诗作中呼吁“中華已壯氣如虹”“重振英雄氣”。
五、总结
此诗是意随风“灭寇诗学”的典型代表,通过暴力意象、自由诗体与家国主题的结合,构建了一种独特的抗争美学。其创作不仅是对个人诗艺的探索(如“隨風體”的实验),更是对民族精神的唤醒,正如他所述:“希望詩可加強同胞民族精神……早圓中國夢”。诗中悲壮与狂放并存的情感张力,恰是作者“詩人可算是瘋子”这一理念的极致体现。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