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工作还是应该要干的,写诗只能是业余爱好呢!
道德经不好读呢,我看了很多人的解释,感觉他们第一章就没读懂呢,我有一篇读后感,可发你看看:
人类认识的门庭:对《老子》第一章的读后感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翻译: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不能完全代替本道;给事物取的名,也不能完全概括事物本己。万物在人没认识前没有名字;了解认识后,根据它的形态性质给它命名,这个名就成为这类事物的母本,代表着这一类事物。如果不带欲望,内心宁静,观察万事万物,就会看得深远,能掌握玄妙;如果心存欲望目的,就只能看到取得欲望以内的东西,而被界定在一定的边界以内,得到的只能是片面的认识。如果用有欲和无欲两种心态作为出发点,去研究同一事物给它命名,虽然说的是同一事物,但一定会得出不同的名字。这个问题奥妙无穷,是我们认识了解一切事物(包括道)的门庭。
解说: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翻译,历来众说纷纭,这给我们了解整部道德经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开始的路走偏了,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因此,能否正确理解《老子》第一章的内容,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朋友们都说:人们过去对《老子》第一章的注解,要么太玄乎,要么就含混不清,说我对《老子》第一章的解释,才是最为简明、最为合理的解释,应该就是《老子》第一章的正解,这种观点是目前《老子》研究界最前沿的观点。我知道这是朋友们对我的鼓励和夸奖,因为老子已经过了去两千多年,谁又能知道他的本意呢?所以正解之言我是不敢狂说的,只能说观点有创新,如果能对学习道德经的人有一定的帮助,我就倍感欣慰了。
我们人类认识了解事物,无不从名开始,如“爸、妈、灯、花”等名,让我们不断地认识、区别、了解事物,并让我们以名为基础,去探索、研究、概括新事物的形和性,命名新事物,这就是人类认识的过程。比如,在我们幼小阶段没还没有认识某事物之前,有人指着一物对你说:“这就是鸡”,于是在你的头脑里就有了鸡的名、形、性,你就能以鸡这个名作为母本,去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所有的鸡,并以此来区别鸡与其它事物,认识就是这样开始的。某一事物的名,它本身也包含了我们所能认识到的此事物的形态和性质,但它还不能完全概括我们没有了解认识的全部,因此,对同一称谓下的同一事物,它的内容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不会是一样的。 “道”虽然就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我们平常所概括命名的“道”,其实是我们所看到了解的方面和部分,绝对不可能是它的全部,只能是个比喻(象),它永远都无法代替被比喻的那个东西(本),因为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大到无外,小到无内”。所以我们对本质的认识永远都只能认识到局部,认识只有深浅程度的不同, 悟性高的要认识得深刻点,离真理要近些,这是老子的认识观,也是道家最基本的哲学观。
我们认识研究事物,一定要清心寡欲,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不受外界干扰,才能使认识深刻,更接近于真理;能以本道为出发点,不带一定的目的去研究认识事物,就能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了解事物。所以我们识“道”才会有深浅、远近的不同,如果能宁静就能致深、致远,能宁静就能掌握道的奥妙和大用。如果我们带有欲望和目的,就会受欲望和目的的限制和影响,或者扰乱心思,或者招到限制,使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比如我们人类研究杂交水稻,以增产为目的去研究它,我们就只能了解认识水稻在增产方面的有关知识(即这方面的“道”),而对水稻的其它方面就不一定都能了解知道,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目的前提下,对水稻的整个本质(即本道)的奥妙就很难得到更深刻了解认识。
因此,我们用有欲(研究枝道)和无欲(研究本道)两种心态作为出发点,去研究同一事物,认识到的深刻程度是不相同的,如果根据某一事物的性质给它命名,虽然指的是同一事物,但一定会概括得出不同的名称。这个问题奥妙无穷,是我们人类认识了解一切事物(包括道)的门庭。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所要告诫我们的内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