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长戚戚:

【双调 水仙子带折桂令】(新韵)(中元夜)(我和妈妈有个约会)

[复制链接]

121

主题

2059

回帖

56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6: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涛声远 发表于 2015-12-21 16:40
你的想象丰富大胆奇特,用语娴熟,韵感也挺不错的,可以见你读的东西不少,断续努力,达到目标还是很有希 ...

我见兄长大才,实在佩服。故有了斗胆交之。
按理说小弟之目标,兄长能早小弟多时。
只是或许兄长玩心太盛,不能静心。(小弟目前见识)希望兄长陪小弟一起谦虚细心,刻苦学习。
遥拜!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主题

2059

回帖

56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6: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涛声远 发表于 2015-12-21 16:40
你的想象丰富大胆奇特,用语娴熟,韵感也挺不错的,可以见你读的东西不少,断续努力,达到目标还是很有希 ...

小弟是一定要达到目标。也一定能的。
谢谢兄长祝福。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主题

2059

回帖

56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6: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涛声远 发表于 2015-12-21 16:40
你的想象丰富大胆奇特,用语娴熟,韵感也挺不错的,可以见你读的东西不少,断续努力,达到目标还是很有希 ...

有些累了,小弟先休息休息。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8

主题

9129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5494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12-21 16:53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戚戚: 发表于 2015-12-21 16:40
谢谢兄长,我每段时间都会停下来读读道德经,休息休息。
只是小弟自(年初)读了元曲,爱不释手。把工作 ...

工作还是应该要干的,写诗只能是业余爱好呢!
道德经不好读呢,我看了很多人的解释,感觉他们第一章就没读懂呢,我有一篇读后感,可发你看看:

                                    人类认识的门庭:对《老子》第一章的读后感
                             
       原文: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名可名也,非恒名也。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故恒无欲也,以观其眇;恒有欲也,以观其所徼。两者同出,异名同谓。玄之又玄,众眇之门。
      
      翻译: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道,不能完全代替本道;给事物取的名,也不能完全概括事物本己。万物在人没认识前没有名字;了解认识后,根据它的形态性质给它命名,这个名就成为这类事物的母本,代表着这一类事物。如果不带欲望,内心宁静,观察万事万物,就会看得深远,能掌握玄妙;如果心存欲望目的,就只能看到取得欲望以内的东西,而被界定在一定的边界以内,得到的只能是片面的认识。如果用有欲和无欲两种心态作为出发点,去研究同一事物给它命名,虽然说的是同一事物,但一定会得出不同的名字。这个问题奥妙无穷,是我们认识了解一切事物(包括道)的门庭。

     解说:对《老子》道德经第一章的翻译,历来众说纷纭,这给我们了解整部道德经带来了很大的不便。开始的路走偏了,就会离目标越来越远。因此,能否正确理解《老子》第一章的内容,意义显得尤为重要。 朋友们都说:人们过去对《老子》第一章的注解,要么太玄乎,要么就含混不清,说我对《老子》第一章的解释,才是最为简明、最为合理的解释,应该就是《老子》第一章的正解,这种观点是目前《老子》研究界最前沿的观点。我知道这是朋友们对我的鼓励和夸奖,因为老子已经过了去两千多年,谁又能知道他的本意呢?所以正解之言我是不敢狂说的,只能说观点有创新,如果能对学习道德经的人有一定的帮助,我就倍感欣慰了。
     我们人类认识了解事物,无不从名开始,如“爸、妈、灯、花”等名,让我们不断地认识、区别、了解事物,并让我们以名为基础,去探索、研究、概括新事物的形和性,命名新事物,这就是人类认识的过程。比如,在我们幼小阶段没还没有认识某事物之前,有人指着一物对你说:“这就是鸡”,于是在你的头脑里就有了鸡的名、形、性,你就能以鸡这个名作为母本,去更进一步的认识了解所有的鸡,并以此来区别鸡与其它事物,认识就是这样开始的。某一事物的名,它本身也包含了我们所能认识到的此事物的形态和性质,但它还不能完全概括我们没有了解认识的全部,因此,对同一称谓下的同一事物,它的内容在每个人的头脑里都不会是一样的。 “道”虽然就是指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但我们平常所概括命名的“道”,其实是我们所看到了解的方面和部分,绝对不可能是它的全部,只能是个比喻(象),它永远都无法代替被比喻的那个东西(本),因为我们人类的认识是有局限的,“大到无外,小到无内”。所以我们对本质的认识永远都只能认识到局部,认识只有深浅程度的不同, 悟性高的要认识得深刻点,离真理要近些,这是老子的认识观,也是道家最基本的哲学观。
     我们认识研究事物,一定要清心寡欲,保持内心的宁静,这样才能不受外界干扰,才能使认识深刻,更接近于真理;能以本道为出发点,不带一定的目的去研究认识事物,就能更深刻更全面的认识了解事物。所以我们识“道”才会有深浅、远近的不同,如果能宁静就能致深、致远,能宁静就能掌握道的奥妙和大用。如果我们带有欲望和目的,就会受欲望和目的的限制和影响,或者扰乱心思,或者招到限制,使得出的结论各不相同。比如我们人类研究杂交水稻,以增产为目的去研究它,我们就只能了解认识水稻在增产方面的有关知识(即这方面的“道”),而对水稻的其它方面就不一定都能了解知道,也就是说我们在这个目的前提下,对水稻的整个本质(即本道)的奥妙就很难得到更深刻了解认识。
     因此,我们用有欲(研究枝道)和无欲(研究本道)两种心态作为出发点,去研究同一事物,认识到的深刻程度是不相同的,如果根据某一事物的性质给它命名,虽然指的是同一事物,但一定会概括得出不同的名称。这个问题奥妙无穷,是我们人类认识了解一切事物(包括道)的门庭。这就是老子在道德经第一章所要告诫我们的内容!

点评

小弟,不敬了。兄长既然对道德经有所了解。礼应该是不重视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过,他说的非常简单。是别人搞复杂了。 我的道德经有八十一章。我认为前四十章是先写的,后四十一章是前四十章发行后写的。 道德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21 17: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12-21 17:06 | 显示全部楼层
拜赏学习佳作!问好戚戚先生!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主题

2059

回帖

56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7:1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涛声远 发表于 2015-12-21 16:53
工作还是应该要干的,写诗只能是业余爱好呢!
道德经不好读呢,我看了很多人的解释,感觉他们第一章就没 ...

小弟,不敬了。兄长既然对道德经有所了解。礼应该是不重视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过,他说的非常简单。是别人搞复杂了。
我的道德经有八十一章。我认为前四十章是先写的,后四十一章是前四十章发行后写的。
道德经里面的每个字,我基本都逐字查看其意过。一个道字的注释,便抄录本子上三大篇。
道虽无为,但道亦当仁不让。小弟斗胆,称自己为理解道德经第一。
读道德经,一万个人有一万个看法,小弟以为小弟之间,最符合道,故小弟称老子为师兄。老子只是领小弟入门,其师父共同为道。
我们要了解但,必须要了解宇宙的法则,了解自然。
兄长之道见解,虽是不凡,亦不是真道也。不客气的说,兄长未窥见道也。
我与兄长论道,彼此认证,希望兄长不要怪小弟。
【小弟去发一个主题贴,咱哥俩论上一段时间】

点评

这些东西各说各有理,是永远也论不清楚的,所以我都不研究这些东西了,专心学诗了呢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21 17:29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8

主题

9129

回帖

3万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35494

特别贡献奖勤勉版主勋章

发表于 2015-12-21 17:29 | 显示全部楼层
长戚戚: 发表于 2015-12-21 17:17
小弟,不敬了。兄长既然对道德经有所了解。礼应该是不重视的。
老子在道德经里面说过,他说的非常简单。 ...

这些东西各说各有理,是永远也论不清楚的,所以我都不研究这些东西了,专心学诗了呢{:1_90:}

点评

曾经旧论,不太完善,发来让兄长看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21 17:49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纯阳子评:道,由也。道,言也。道本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21 17:47
呃,那就不发主题贴了。有机会咱哥俩坐下,论一次。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12-21 17:4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主题

2059

回帖

56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7:46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涛声远 发表于 2015-12-21 17:29
这些东西各说各有理,是永远也论不清楚的,所以我都不研究这些东西了,专心学诗了呢 ...

呃,那就不发主题贴了。有机会咱哥俩坐下,论一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主题

2059

回帖

56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7:47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涛声远 发表于 2015-12-21 17:29
这些东西各说各有理,是永远也论不清楚的,所以我都不研究这些东西了,专心学诗了呢 ...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纯阳子评:道,由也。道,言也。道本人所共由。然非常说所能尽也。名,称也。道以名显。

李函虚评:道也者,内以治身,外以治世,日用常行之道也。道之费隐不可道,道之发见则可道。统发见于费隐之中,至广至微…………人所共由则曰道。可道者,可述也,非常之道,斯为大大道也。欲著其状则曰名。


我之见:老子书中之讲道,非宇宙之道,故曰非常之道。又,道无所不包,无所不含,非三言两语可言,又曰非常道。名是道的一种表现,物成则曰名,故名主生化。
“道”,是可以探究讲述的,却不可以全部的阐述出来,因为“道”太大了。名也是一样,因为名太杂了。
道在地球还没有生成之前就存在,地球的前身依据“道”的指引而体会了“名”,进而生成地球,并且以这种“名”生化了万物。
所以如果能经常保持不欲,在静中观察静物,那么你就接近了“名”的核心动力,接近了就可以了解“名”玄妙的运行根本。相反,则可以了解“名”生化之后的运行方式。

(以孩子为例。
无欲:可以知道体会如何生孩子,怎样生孩子,为什会生孩子,等。
有欲:可以知道小孩成长方式,成长过程,日后发展等。)

有欲和无欲都隶属于“名”,都是“名”的一种,都是很玄妙的。玄妙中有玄妙,是洞悉“道”的法门。

(欲:生化。名的一种表现。)

(地球有地球的“道”,火星有火星的“道”,水星有水星的“道”,同属于宇宙之“道”,有区别但本质相同,宇宙内外的“道”,也是一样。)我把地球之道省略称为天地之道。读道德经,我们一定要知道,老子之道,是宇宙之道,还是天地之道,还是生命之道。
我之认为,老子以生命之道,论天地之道,而脱离宇宙之道。

(何为道:时空,时间,空气,石头,粑粑,人,狗,因果,看的见,看不见的,都是道,都有道)

而老子此章,虽是说道,实为说“名”。

法-道-宇宙之道-星球之道-星球内万物道。
道-名-静、欲-静、欲、力-万物。
道-名-阴、阳-阴、阳、中-万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1

主题

2059

回帖

5671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5671
 楼主| 发表于 2015-12-21 17:4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松涛声远 发表于 2015-12-21 17:29
这些东西各说各有理,是永远也论不清楚的,所以我都不研究这些东西了,专心学诗了呢 ...

曾经旧论,不太完善,发来让兄长看看。

点评

一直没回你,是不想与你争论,对于道的认识,亦如瞎子摸象,你能说谁对谁错?就是眼睛好的人,也不能把它看全,它有多少块骨头,你看见了吗?所以我们感到的、看到的、描绘出来的都不能代表它本身!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6-1-2 21:4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8-2 21:39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