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原上草 于 2016-9-23 10:37 编辑
學而有思——近體律詩學習之管窺(染清塵)
各位詩友晚上好!
今天非常高興能就詩詞這個話題與大家一起進行一些探討和請教,談不上講課。至於所講的一些內容,都是我從前人處學來的,這個不敢掠美。在講課之前我要先説的是學堂主辦方的領導們致力於國學傳承,是非常値得尊重的,如果人人若此,當代詩詞何愁不興?在此我向你們致以崇高的敬意,謝謝你們為國學傳承所做的貢獻。
下面我們言歸正傳。我們中華民族呢是有著悠久歷史的文明古國,這個大家都知道。唐詩和宋詞更是文學史上的兩朵奇葩,是我們中華文化的瑰寶,對於先賢留下來的文化精髓我們要繼承和發揚,這也是符合我國國情的,也是我們當今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關於如何學習詩詞我本人在這麽多年的學習過程中積累了一些經驗,現在呢我就把這些經驗借鑒給大家。我是這樣認為的,要想學好一門科學,重要的就是要讓學者對這門科學産生興趣,只有這樣才是能學好這門科學的前提。所以説我們在學習詩詞之前先要對詩詞有个簡單的了解,這個是非常必要的。 我們都知道詩詞呢是通過凝練的語言來表達作者的思想或對所接觸的事物的認識。它是一門藝術,同書畫一樣能娛心神、廣胸次和消塊壘,能豐富人的內涵。記得有一句廣告詞説的比較切合詩詞,就是心有多豐富,美就有多動人,的确如此,它能提高人的精神定位,另外在日常生活、工作和教育孩子等方面皆有所裨益。 詞乃詩餘,今天我們只説一下如何學習詩的寫作,确切的就是今天課題所言的近體律詩的寫作。關於這個近體律詩的寫作呢我總結了一句話,就是先籠統再細化。那麽就籠統而言呢我歸納了以下七點: 一,要對詩有個簡單的了解。 二,要端正學習的態度。 三,宜從近體入手先明格律。 四,要諳詩法。 五,要樹立正确的詩觀。 六,要學會如何斂詞成句體物言情。 七,要豐富手段及寫作技巧。 這是籠統所言的七個要點,至於細化呢就是學者應逐條參悟,幷且要不斷練筆,爭取做到理論聯繫實踐,也就是理學家通常所説的格物要致知,做到知行合一。畢竟孔門的教學眞諦:“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是千古顛撲不破的。 接下來呢,我就對籠統所言的七點做一下簡要的槪述。 第一點:要對詩有個簡單的了解。 關於這一點呢,前面我們已經提到了詩詞在日常生活、工作還有課子等方面給我們帶來的益處,除此之外呢,我們還要稍微專業一點的了解一下詩詞,比如詩的發展歷史以及各個階段的名家及其作品風格等等。關於詩的發展史因為時間關係這里就不贅述了。這個關於詩的風格呢是根據各個階段名家的作品而下的結論。於此眾説不一。結合中西詩人對詩的理解,大體詩有今古之分,唐宋之別。德國詩人席勒在《論詩派》一文中提到詩有今古之分,古之詩眞樸出自然,今之詩刻露見心思。一稱其德,一稱其巧。孔聖言《詩三百》有三字:思無邪!這個也合《禮記》所言詩教之旨温柔敦厚;釋皎然亦曾言:詩應深思而得,成篇之後觀之有似等閑,方為上品。關於唐宋之別呢,大家都知道唐詩呢是以風神情韻見長,宋詩是以筋骨思想見勝。如此説非為以朝代劃分,而以體制言。至若唐人也有開宋調者,你比如杜少陵、韓昌黎、白樂天、孟東野等。而宋人呢亦有見唐音者,比如説蘇門四學士之一的張宛丘,還有白石、九僧、四靈等等。至於元明清詩皆未出唐宋範圍,是以學詩如同習書,應該追本溯源,規模唐宋,以為源頭。我這樣説有些詩友就會問了,那太白、少陵不也是憲章漢魏嗎?為什麽不以漢魏為源呢?這個我和大家説,詩詞至盛唐能事畢盡,先李杜而生者非李杜無以聖,後李杜而生者非李杜無以明。所以大家只要以唐宋為源即可。 第二點呢就是要端正學習的態度。 因為詩詞畢竟屬於學術範疇,要嚴謹對待。許多詩友在起始學習詩詞的時候,都是嬉於文字,不識傳薪道遠,更有甚者以此互相攻擊謾駡,玷污風雅,在古代亦有此類文字,古人通通把這些文字命名為厠所文學,是極其要不得的。所以我們一定要注意,不要褻瀆詩詞,這個問題不要緊,隨著我們認識的不斷深入,思想會逐漸轉變的。莫不以傳承為己任,於此槪不多言。 第三點,宜從近體入手先明格律。 我主張學詩應先從近體入手,這是為什麽呢?道理很簡單,是由於我們目前的教育體制決定的,古人自小讀私塾,幼承庭訓,四書五經背得滾瓜亂熟,而作為今人的我們呢,有些詩友甚至弟三百千尙有未讀的。我們知道古體詩尤須才力駕馭,所以我們還是從近體入手,先自規矩內發揮,相對來説比較容易。於此我們宜先將格律弄清楚,這個有本工具書大家應備一本,就是王力先生的《詩詞格律》,用韻應遵平水韻,不可新舊混押,平水韻表在《詩詞格律》中有附錄,大家可以參看。新韻也未嘗不可,目前大都雙軌幷行,新韻須注明即可。近體五七言律首句可寬用韻,因為此兩體首句亦可不入韻,不必非以孤雁出群束之。只要合詞韻亦或古曲十三轍韻即可,也就是説非鄰韻也是可以的,不必苛之,這是詩家活法在用韻這方面的體現,大家要記住。至於平時交流的時候,在微信群或者論壇上,作品成篇建議繁體字,這個不是説簡體字不可,只是因為目前古籍出版社出版的古籍大都繁體字,為了以後降低閲讀難度,平時呢就要多加鍛煉。這里有套工具書介紹給大家,就是《澄衷蒙學堂字課圖書》,至於裏面的反切法注音,大家可不必理會,古音分清濁,不分陰陽,有很多弊端,我們還是采用今音注或字注(比如虺,音灰)即可。這套書相對《説文解字》要淺顯一點,大家可備一本。 第四點:要諳詩法。 這個是非常重要的。我們平時在交流的時候常常聽到從心所欲不逾矩,這個矩就是我們現在要說的詩法。我們今天談的呢主要是律詩,關於律詩的詩法,這個元·楊載有個《詩法家數》闡述得非常透徹,大家可以參看,《歷代詩話》中有選錄,在百度上亦可查到。這個《詩法家數》大體起聯要破題,就是對景起、興起或比起都可以,突兀高遠,要如水興波,勢欲滔天。頷聯呢必須要接起二句,這是非常重要的一點,如果頷聯不接起二句,那麽這一聯就變成對聯了,對聯與詩是兩個槪念。第三聯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頸聯,也叫腹聯。寫意、寫景都可以,這一聯呢要與前聯相應相避,如果說上聯如驪龍之珠抱而不脫的話,這聯就要如疾雷破山,讓聞者驚愕。至於結聯呢手法很多,有繳前聯意作順流舟者,有推開一步作散場者,或者就題作結,也可以像寫書法豎勾那樣跪筆彈鋒,就是我們通所說的振起,以後在具體寫作的過程中,要針對具體使用深化詩旨的手段來選擇收筆的方法。這個以後有機會的時候我們結合作品再詳說。關於詩法這塊我舉幾個例子。就中四的經緯編排和首尾我簡單地總結了幾種常見的方法。比如說錯落分承法、上下分截法、中四因生法,逐層遞進法、兩兩分承法、末二收拾法以及秤分星雲法等等。 為了大家能更好地理解我所舉的詩例,我先說一下作律的準則:起不低頭,收不蛇尾,中四相應相避,出對銖兩悉敵,頷聯不能喧賓奪主,要給腹聯留有地步,蓋以此相繩。 我所說的中四因生法是相對中四的經緯編排而言的,我先舉一個詩例,就是王半山的《葛溪驛》詩:“缺月昏昏漏未央,一燈明滅照秋牀。病身最覺風霜早,歸夢不知山水長。坐感歲時歌慷慨,起看天地色淒涼。鳴蟬更亂行人耳,正抱疏桐葉半黃。”源墨闊占,去處寬寬。病身、歸夢、坐、起自牀字生出;風霜、歲時、鳴蟬、黃葉自秋字生出。山水之長、天地之色、桐葉之黃在缺月昏昏、一燈明滅中看出;風霜早覺,慷慨淒涼之況味、鳴蟬亂耳之家國情懷亦在月燈中勾出;正抱呼應漏未央收束通篇。中四因生,五承三,六承四,七著一更字接五六,八作順流舟。 關於錯落分承法我要說一下杜少陵的《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此為少陵悲家國之作。章法用的就是錯落分承法,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一頭兩腳格。一二點題,中四錯落分承,三四承一句寫景,乾坤句伏脈五六,五六承二句言情,與乾坤句消息相通,神不外散。七句倒點五六傷感之由,八句還題總收。 我再說一下上下分截法,這個我舉首例詩就是崔曙的《九日登仙台呈寄劉明府》:漢文皇帝有高臺,此日登臨曙色開。三晉雲山皆北向,二陵風雨自東來。關門令尹誰能識,河上仙翁去不回。且欲近尋彭澤宰,陶然共醉菊花杯。這首詩層次非常清晰,上半九日登仙台,下半呈寄劉明府。“三晉雲山”二句承上,“關門令尹”二句轉下也。首聯擒題,頷聯拓景,腹聯用事,末聯寓意,格調高古,興象玲瓏,自是盛唐正音。這個源墨“登臨曙色開”是賦興合參,一謂高臺氣象忽得一開,一謂作者情思忽得一暢。這個就是我以後要說的詩家雙技筆,所謂詩家雙技筆就是賦比興三種手法有兩種合用,或者三種手法合用,這個是我們在寫律詩的時候常用的技法,大家必須要掌握。 至於說兩兩分承法,我舉的例詩是蘇東坡的《太守徐君猷通守孟亨之皆不飲酒詩以戲之云》:孟嘉嗜酒桓溫笑,徐邈狂言孟德疑。公獨未知其趣耳,臣今時復一中之。風流自有高人識,通介寧隨薄俗移。二子有靈應拊掌,吾孫還有獨醒時。兩兩分承法。三五自孟嘉來,四六自徐邈來。戲筆非詩家正眼法藏,文人軼事聊備一體也。起筆天然對仗,關合姓氏兩酒事一意反復,章法新奇,為東坡獨創,續筆點化,詞氣高曠,玲瓏可味。 此類佳什稀同星鳳,後世雅聚篇章屢見,皆讓坡公一頭耳。“獨”字複,“有”字三見。可以想象得到東坡當時未用多長時間即成篇,後人所謂“韓潮蘇海”誠不虛也,即便以東坡才力,不嚴謹處仍有。 這是比較常見的幾種詩法,還有像秤分星雲法、逐層遞進法和末二收拾法等等,因為時間關係就不一一舉例了。像劉長卿的《古城》就是秤分星雲法,“孤城上與白雲齊,萬古蕭條楚水西。官舍已空秋草沒,女墻猶在夜烏啼。平沙渺渺迷人遠,落日亭亭向客低。飛鳥不知陵谷變,朝來暮去弋陽溪。”中四一虛一實。首句白描古城,次句貼承述其蕭條之態,發端下文。三四承次句實寫其蕭條,五六承次句虛寫其蕭條。末二懷古慨歎。三四今昔對比殊見張力,多少繁華不再。五六極目平沙,伴憑高遊客者,了無人跡,唯少駐餘輝,其間多少人物浪淘。落筆勾還楚水,飛鳥無情,嬉翔溪上,如令威化鶴,怎不教人幽思莽莽耶。 為什麼要把這幾首律詩都拈出來說給大家聽呢?就是因為大家在學習的過程中,尤其是有些詩友在到瓶頸階段的時候,非常茫然,不知道該怎麼學了。大家記住這樣一點,如果你寫詩千篇一律,只是一味流筆,詩法不細是不可以的。這樣你就無法突破。所以說我們在學寫律詩的時候,應該繼承前人的法度,這個有若行軍打仗,不講陣法,只靠單兵作戰,終屬烏合。一味流筆好比諸多有宋詩人詠物,用事爬梳經史,卻質木無文,徒落言詮耳。 杜少陵詩法體開一代,是每個學詩之人都應該繼承的。雖然在起始學習的時候,有些筆拘,不知如何落筆,但是最起碼詩格不退,這一關是我們一定要攻破的。我們大家以前在論壇上交流的時候,經常會戲謔某人為大師,這里我解釋一下何謂大師。大者,有容乃大,這個也合詩教之旨溫柔敦厚。師者,可法曰師。為什麼我們說學詩邁不過杜甫呢?就是因為少陵體開一代,可為百世模,所以說學詩必須學杜。他的詩法我們是必須要學會的。我們在論壇交流的時候經常看到某些詩友發組詩,這樣的作品要看的就是在詩法繼承這方面做得如何,如果單純如我前言的一味流筆,就可以說尚未登堂入室,獵其浮詞,易其物象,張冠李戴,人人皆可為之是無法更上層樓的。 關於少陵家法之細,我們可以看一下下面這首詩《題張氏隱居》:春山無伴獨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澗道馀寒歷冰雪,石門斜日到林丘。不貪夜識金銀氣,遠害朝看麋鹿游。乘興杳然迷出處,對君疑是泛虛舟。這首詩用的也是上下分截法。上半寫景,下半言情。首句張氏,次句隱居。三四切隱居,言路之僻遠,五六切張氏,述人之廉靜。末二說得賓主兩忘,情與境俱化。三四寫行,春猶冰雪,幽深可知。五六述人,見道之言,迥絕凡塵。大家可以看此詩脈絡次第,曰斜日,曰夜,曰朝,曰求,曰對,清晰如畫,是杜法所以為百世模也。 這些在《杜詩詳注》中都有,大家可以買一套參看,是中華書局出版社的,豎版繁體和簡體本都有,大家要細細體會,誠如本次課題所言,要學而有思,不要只諳皮毛,像剛才所舉的《登岳陽樓》那一首,許多詩友徒言雄渾大氣,而不知好在哪裏,可以借鑒學習到什麼東西,進而應用到自己的寫作中來,這就是學而不思帶來的弊端。說到學而有思呢。與他相對的就是思而要學,也就是思考完之後,有理論,還要不斷練筆,做到理論聯繫實際。這樣才算學而有得。關於學有所得這一塊,我給大家舉兩個本人在學詩過程中的習作,一首是我適湘三載工作期間所寫的八首詩中的一首,題目是《壬午秋日歸鄉前久雨初晴》,還有一首是《癸巳七夕夜伊通河畔獨坐》。 這兩首詩呢談不上寫得多好,四平八穩而已。《壬午秋日歸鄉前久雨初晴》:日破愁雲燁大千,羈途風雨泊雙肩。轍魚湘水圖鵬化,母淚家山待雁傳。浮梗半川奔的爍,回春一碧畫連娟。野花亦不應天數,正戲遊蜂帶露燃。這個首句呢是日破愁雲定調,賦筆帶興,次句倒點首句之興義。以羈途風雨四字生發。頷聯關合眼前山水,自羈途風雨生出,出句以轍魚自比,對句思鄉之情用兒行千里母擔憂作對面烘染,腹聯因生筆,五句承水近景白描,六句承山遠景白描述湘間秋日溫暖氣候一如北國春日,山上仍然綠樹連綿,為收束做鋪墊。結聯蒙太奇筆法跳躍回來,歸到岸邊野花,賦筆興手法收束通篇。 這就是我前面所說的大家學而有思之後要學有所得,要理論聯繫實踐,做到知行合一,要學會運用前人的章法,字面因循做到長坂敲金,音不外洩。要想做到渾融,就要從字面上做到上下因循,沒有一字一句能跑出去。這個大家要好好體會一下。 還有一首五言律《癸巳七夕夜伊通河畔獨坐》:煙露鎖空靈,飛思入杳冥。風酥三界物,水煮一天星。銀漢傳私語,紅塵感涕零。撩人眉月好,卻照兩俜伶。這首詩用的就是少陵家法,格從一頭兩腳,也就是錯落分承法。起筆入手擒題,大家都看得出,直接河畔白描。緊接著錯落分承,三四句承第一句,說的是空靈境。這裏有煉字,大家要記住,宋人提倡詩有字眼之說,我本人也很贊同。關於“酥、煮”為煉字。律詩下字應有金石聲,不管五言、七言法則都一樣。腹聯五六句承二句飛思,仿佛聽見天上牛郎織女私語,尾聯對結,這里有個人,大家看不見,但體會得出。題目既然為伊通河畔獨坐,說明對面之人可能也在獨坐,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以此作雙挽收筆。以後有機會呢我們可以探討這種寫作手段。 上面幾個例子都是古人詩法,還有一些詩法諸如末二收拾法、逐層遞進法等都沒有具體舉例。大家在以後的讀詩過程中可以慢慢體會。我和幾位詩友交流時曾經說過: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點悟,名師點悟不如自悟。大家以後學習前賢作品時要學有所思,不能光看詩好,好在哪里卻不知道,必須要學而有思,思而要學,再把所學所思付諸實踐中的練筆。 第五點是要樹立正確的詩觀。 這一點非常重要。我們在學習詩詞中一定要記住,它決定了你能否登堂入室。有許多詩友就是因為不具備正確的詩觀,到最後迷途難返。詩的體裁大家都知道,各有風格。如古體詩以雄渾為主,元白新樂府大家都讀過,但後人在學習時難免屋上架屋,不得要領。前人評太白與樂天有言:長恨歌千言不及遠別離一曲。關於樹立正確詩觀這一點,網絡上幾乎都有交流,有很多詩友不具備正確的詩觀,看到別人用典就說堆砌典故。我告訴大家學習詩詞呢不能迷信,我這裏說的這個迷信不是通俗所謂的那個迷信二字,那麼何謂迷信呢?這個南懷瑾是這樣下的定義:你沒有經過科學理論的分析就妄下斷語,這個才叫迷信。自己讀不懂的,就說是堆砌典故,這是不可以的。須知古人幼承庭訓,熟讀經史子集,詩篇用事有很多典故,大多洗練而出,當然也有拙於用事而粘皮帶骨者,這個暫且不說。詩有典麗一說,關於這一點有很多詩友閱讀不夠,不會用事,在這裏我可以建議大家走一個捷經,推薦幾本工具書:《全唐詩典故大辭典》、《古今譚概》、《世說新語》、《夜航船》、《古事比》等等。這些可以作為枕邊書隨時閱讀,以便大家在寫作過程中查閱。關於樹立正確的詩觀呢和第一條有點相似,前賢作品風格大家讀詩時可以多領略,幫助自己樹立正確的詩觀。學術呢提倡百家爭鳴,各個詩家風格呢每有不同,你喜歡的風格呢可以戮力學習,不喜歡的呢也不能詆毀,存有門派之見是非常要不得的,這不是求學之人應有的態度,畢竟流傳至今的都是有一定價值的。這個以後大家在提高自己鑒賞能力的時候就會擇善而從了,可以選擇自己喜歡的風格來學習。這是我要說的對於前賢的詩風和詩詞流派大家應該持有一個正確的態度。大家如想在今後學習的過程中不迷惘,就必須要樹立正確的詩觀。關於前賢作品在近體律詩這方面,可學的名家有很多,如李太白、杜少陵、王摩詰、孟襄陽、岑嘉州、韓昌黎、李義山、大歷十才子、梅聖俞、蘇東坡、黃山谷、陳後山、陳簡齋、呂居仁、曾茶山、陸放翁、范石湖、楊誠齋等等很多。關於詩觀這一塊呢我就說到這,說的雖然比較少,但是我已經強調了,說你能否登堂入室就取決於你是否樹立了正確的詩觀,這個關於七言律和七言絕句的風格我曾經打過比方,就是如同北丐洪七公的武功一樣,律如降龍掌,絕似逍遙遊。這個比方我覺得還是比較恰當的,大家可以好好體會一下,至於五言律呢與七言律章法是一樣的,下字相對來說要細嫩一些,七莊五樸嗎,這樣擁有了正確的詩觀之後,我們才會有學習的方向和目標,對於剛才所舉的那些前賢作品找到適合自己的風格來學習。 我要說的第六點就是要學會斂詞成句體物言情。 什麼叫體物呢?就是通過描寫來狀其形,賦其事。言情呢就是寓情於景,也就是抒發自己的感情。這個體物言情是詩之至要,怎麼樣選取意象來體物言情,是非常重要的,這個大家必須要掌握好。很多詩友在剛開始學習的時候不成語,所謂不成語就是把字詞捏合起來之後不通順,隔。這個不行,這個大家一定要記住。這個第六點的關鍵在於要積累字詞,這個是端賴平常日用之功,主要是看書,看前賢的作品,要看帶注釋的,打個比方說淑氣了,它是指春日溫暖的氣候,繡野了,指的是開滿花的原野。類似這樣的成詞大家在看書的時候一定要背下來,只有你積累到位了,才能不累於斂詞成句。字詞呢在剛開始學詩的時候不要自造,你造的合理了可以,如果不合理就會影響斂詞成句的表意順暢,所以大家盡量不要自造生詞,應該多用前賢用過的成詞。但是也需要注意一點,就是不要從古人比較有意境的句子里擷取不是成詞的字詞,這個叫空獵浮詞,是不可取的,因為這些詞多數都是在整句中才能盡顯其妙,憑空挪來手段不高則點金成鐵。這個是寫作技巧方面的問題,我們以後會說到怎樣化境、偷意能襲而存之。所以說啊積累也是非常有學問的,至於人名地名等專有名詞我們也不必深究,這些都是建立在認真和學而有思的基礎之上的。讀詩時如果看到不懂的字詞,可以馬上百度一下,把它記下來,現在科技這麼發達,為什不好好利用呢,千萬不要懶惰。只有積累夠了才能在寫作的時候不為字詞所累,斂詞成句貫脈時才能表達得完整通順。 關於籠統而言的第七點是豐富手段和寫作技巧。這一點更重要。顧名思義,手段和技巧在寫詩的時候能深化詩旨。就是說在你成篇之後,作品是否耐咀嚼,主要看的就是寫作手段和技巧是否過硬。關於這一點呢還有一個前提,大家千萬要記住,就是無論你擁有多麼豐富的手段和多麼高超的技巧,必須要有原始感情的流露。很簡單,詩言志嗎。不要寫到最後如杜少陵詩中所言的那樣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了,漸行漸遠,乖離題旨回不來了,這是不行的。所以說為詩呢先須放意,譬若紙鳶假風,縱可扶搖,尤須線控,風箏這根線是不能斷的。關於寫作手段呢有很多,你比如說有反筆,像于武陵言松:“欲將寒澗樹,賣與翠樓人”,真的要賣給翠樓之人嗎?不是的,這就是反筆。還有就是崔顥的《行經華陰》起筆:“天外三峰削不成”,削成反言削不成,亦是反筆,更顯天公之鬼斧神工。還有像對結,少陵“斷腸分手各風煙”,“故鄉猶恐未同歸”以及我剛才舉的我自己的那首五言律“卻照兩俜伶”等等。還有對面烘染法,直說不如敲邊鼓,來反襯,就像我們說一個人品德好,他自己說呢是沒有什麼說服力的,如果換作大家來說這個人的品德非常不錯,效果就會不一樣。還有很多手段,像虛實相間、關合姓氏等等。這些呢都是為了深化詩旨服務的。這個第七點就是詩水平能否更上一層樓的關鍵,就看你的手段是否豐富,技巧是否高超。結合先前所說,我們在寫作律詩的時候,就要注意起筆呢須闊占,因為源流奔湧,方能川無定波。用筆呢要諳皮囊裹針之道,響筆不可露,賦筆宜藏字,這個說的是要含蓄。兜收忌率,張弓宜放暗箭,切莫使落句昭然,賦筆議論尤須結風三繞。這裏所說的張弓,就是張弓句,也就是律詩的第七句,是我給它下的定義。結風,是指能讓人回味的落句。所以說啊詩家用筆一定要諳手段,平平而去則如摹人物畫像,雖鬚眉畢俱,而謦欬不聞;變換視角友其弟兄,始見言談舉止矣。謦欬,咳嗽的意思,這裏引申為栩栩如生之神韻。 詩的章法是不固定的,關鍵在於怎樣變化,這個是非常難的。但是詩觀呢大體如此,也是被大多前賢名家所認同的。至於說學詩是從唐人學還是從宋人學呢?我建議大家從唐人學,因為唐人在手段運用這方面要比宋人為高。太白憤世嫉俗時沒有直說,反倒說“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反索知音於無情之物,含蓄蘊藉。少陵“新松恨不高千尺,惡竹應須斬萬竿”類皆如此。詩觀樹立正確之後,大家需要戒掉的壞習慣首先就是不能跟風次韻寫詩,這種陋習一定要戒掉。唐人不次韻,是有同題。如盛唐三大家右丞、嘉州、少陵同題賈至早朝大明宮,千古傳為佳話。我們都知道次韻詩呢易寫難工,這個到有宋以為能事,像大家比較熟知的西崑酬唱以及題五老圖,次韻氾濫亦為後人所詬病。須知古人以詩言志,情寓其中,流出胸臆,自有風動瀾回之妙。後人輒欲模擬,不合乎理,則滯於物,雖極意翻新,終難出其範疇。像昔者傅毅的《七激》、張衡《七辯》、馬融《七廣》、曹植《七啟》、王粲《七釋》等等。皆仿枚乘的《七發》,但是猶未能方駕前修,今之為詩者,秋興尖叉汗漫成風,我不信能有度越前賢數公者。中唐四大家劉夢得、元微之、韋楚客、白樂天同題西塞山,夢得詩先成,樂天覽之曰:“四人共探驪龍,君已得珠,馀皆鱗爪矣”,遂罷唱。可見詩家之謹嚴。翻其公案云云,是為談資,非為不可,要是可以的話,不妨各言其志,別開機杼,不求似而似之可也。畢竟萬象無主,白雲、青山、明月、幽蘭,豈由大曆才子所獨占乎?我這里所舉的例詩是劉夢得的《西塞山懷古》:王濬樓船下益州,金陵王氣黯然收。千尋鐵鎖沈江底,一片降幡出石頭。人世幾回傷往事,山形依舊枕寒流。今逢四海為家日,故壘蕭蕭蘆荻秋。大家可以看一下,這首詩和崔顥黃鶴樓有異曲同工之妙。前四句同崔詩也是一氣貫注。格調非常高,可以說不讓乃篇。我們不妨於閒時細細味之,自有體會。 我常常說詩法通書法,而鄭板橋也曾經說過:“其實畫法通書法,蘭竹如同草隸然”,三者一也。潘天壽有言:“人品不高,落墨無法”亦合詩溫柔敦厚之旨也。詩分唐宋一如書家運筆之骨肉拿捏;書家結體一如詩之架構安排;詩之風格一如字之書體;書之起藏回收,緊守中宮。蓋詩之首尾拿空,玉匣走珠也。所以說寫作手段是需要大家窮極一生去揣摩和領悟的。今天呢關於律詩的寫作,我就說這麼多,可能有些初學者覺得有些雜亂,最後呢我再總結一下,學詩應學其法,然後樹立正確的詩觀,這樣才會為自己制定一個目標,才會有努力的方向。像我們熟知的白樂天的詩就不適合大家在始境時學,《西清詩話》有云:“白樂天詩自擅天然,貴在近俗;恨為蘇小,雖美而終帶風塵。”什麼意思呢,就是他的詩佳處即為幣處,需要在進時避其淺俚率易,擇其真樸天然。但是在開始學習的時候,久讀其詩極易附淺滑之病,這個大家一定要注意,畢竟像七言律這樣的體裁是多以渾厚為主。反觀少陵詩呢則是沉著雄渾,體多圓整,剛開始久讀其詩師其法,雖空得其形貌格調而不得其神骨意味,但是詩格不會退,這是非常難得的。 由於時間關係呢,今天就到這兒了,對初學者而言呢涵蓋是比較廣,尤其後兩條,涉及到舉具體詩例,手段和技巧是沒法再繼續詳說了。大家如有問題,可以和主持人互動一下,我現場回答。另外大家在學詩過程中千萬記住:一定要學而有思,思而要學,不能空有理論,這些在前面都已經說過了。樹立好正確的詩觀,提高自己的鑒賞能力,才能在讀書的時候去偽存真,擇善而從。像化句,前人亦有化得鄙陋的例子,你比如黃山谷化“與君一席談,勝讀十年書”為“話勝十年書”,這是點金成鐵,極其鄙陋,是學不得的。所以說前賢的作品也未必都是好的,我們需擦亮慧眼。這個大家慢慢領略吧,禪家修行有漸修和頓悟之說。但無論怎樣,天才少有功到必成。只要大家勤奮學習,他日必能有所成。 本次和大家交流非常高興,也再次向學堂主辦方的領導致以非常崇高的敬意,你們在國學傳承這塊做的非常值得我們學習,還要謝謝主持人以及嘉賓主持為我打字,謝謝你們。本次講座既要照顧初學者,還要照顧處于瓶頸階段的詩友,有些耳熟能詳的,權且當做溫故而知新吧,基礎稍微差一點的可能會有些不懂的,為了使大家不迷惘,所以舉例說明了一些,也有可能會適得其反。這個大家慢慢領悟吧,最後祝大家在詩詞國度里龍騰瀚海,鳳舞鈞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