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寸草晨露 于 2017-2-21 05:14 编辑
诗经以来三千多年,只有格律体为科考所用,一是推动了格律体千多年延续,但状元卷真正佳作了了;二是用韵以及诗规繁琐,许多不适应了;三是这种科考弊端逐步占了上风,不少落第者出成就,比如唐李白孟浩然有成就不屑科考,元代元曲元杂剧作者王实甫等、明代冯梦龙、吴敬梓、清曹雪芹、王夫之、蒲松龄等等皆不第者,多了去了。做官一条路,造成对千年中国知识界的危害。
诗经以来三千多年,诗并非只有格律体。作为诗的理论版,不能只是格律一家店,宣扬平水南宋《礼部韵略》,不能是明里暗里抵制新韵(抵制不了的)。即如国际交往翻译,能翻译平水?世界、以及中华56族,平水能成公用语?能成公用语,元曲咋不用?平仄说法只适合研究格律体,词与曲皆不适合,清《钦定词谱》本就是误导。应倡导诗、词、曲谱曲演唱,恢复其本来功能、本来面目。倡导按今音(方言亦无不可,若所谓平水适合一些方言,就让方言出面,不必打平水旗号),朗诵诗歌作品。诗本应体现真声真调音乐性。
十年前,我就说应提倡为诗作谱曲演唱,八年前就主张为今诗佳作出朗诵音碟。《涛声依旧》以及凤凰传奇的、九月奇迹的等一大批今歌,就具有当代“词”“曲”范儿。歌伴街舞,就是一种不错的诗歌文化普及。
愿按什么韵写格律体,是作者的创作自由。写的不出众,你自己欣赏。若被大众认可了,小众方言、大众普通话。即如私塾教学摇头晃脑唱读,也是各地方言音,诗同论语一样唱读,分什么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只是科考阅卷的需要。
我说的若认为不对,请一条一套批点,我愿求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