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金筑子 于 2017-2-23 08:57 编辑
诗韵的产生与诗韵的统一
任何一种诗的押韵,都是产生于一个群体的共同的语音条件下的。诗首先必须是押韵的,这诗才可以在一个共同的语音条件下发生共鸣,这诗才能流传共享。诗绖有诗经产生的语音群体,楚辞有楚辞产生的语音群体。诗到了永明体时代,已经发展到除了讲究押韵之外,又多了一个四声搭配要求。永明体的押韵和四声搭配是产生在江东这个群体的语音条件下的。江东人作永明体诗使用押韵和四声是可以不用韵书的,凭自己的语音辨别即可。但据说由于当时对四声的认识不同,在江东以外的人群中,还是产生了不同的韵书。直到隋代陆法言的《切韵》出,南北朝时期的各种韵书才消亡,人们都统一在《切韵》这本韵书的规定中。从此,人们用四声就告别了自己的语音标准,去机械地统一在一本书面的规定之中了。到了唐代,人们从永明体中找出了一种叫做律诗型的体裁,五言八句,讲四声,押平韵,众家蜂起。这时诗人们发现,四声可依《切韵》,平仄二元化之后除了平声就是仄声,好记。而押韵则依《切韵》就显得繁苛,仍习惯用永明体的江东韵。现在还不知道这江东韵是有一种韵书呢,还是查永明体的用韵实际?总之,是这种用韵到了六百年之后,才有人总结出叫做平水韵的韵书用于押韵。唐末宋兴又出现了一种词,它的四声仍用《切韵》,然而它的用韵却用当时的语音,和诗的用韵大不相同。巧合的是,词的用韵也是在六百年之后,才有词的韵书《词林正韵》出来。
在词的产生之后,北方的语音还产生了一种曲,它不用诗的平上去入四声,却用北方话的阴阳上去四声。也是到了若干年之后(大约二百年吧),才有曲的韵书《中原音韵》产生。
一种诗体,它是首先产生于一个群体的语音中,然后才有这种诗体的韵书出现。今天的普通话也产生了一种诗体叫做新诗,这种新诗也有一百年的历史了,它的特点是适合朗诵,最容易把读者的情绪调动起来,与旧体诗的只适合吟诵、悠闲低唱不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