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半山楼主人 于 2017-2-23 11:42 编辑
评说"该死十三元" 今日偶于屏间读一帖,帖中提到"该死十三元"诗坛旧案,却不知来历.其实这就是我县(江西 湖口县)乡贤高心夔先生的趣事.现将"半山诗话"选两则於次,供屏间作谈资话柄. 一.查韵
余尝查韵目。“广韵”一东、二冬、三钟、四江;“通韵”一东、二冬、三江;“平水韵”一东、二冬、三江;且一东韵目下,都注有古通冬、江。我想,一东、二冬、三钟、韵母都是“翁”,自然相通。为何各韵书都将毫不相干的“江”韵放在东、冬之后呢?细看“江”韵中的字,恍然大悟。原来江韵中的字,都是以东,冬同韵字,作偏旁部首的。如:“工(江,缸,杠,扛)、龙(泷,尨,庞)、从(枞)、囱(窗,)、丰(邦)、空(腔)、童(撞,幢)、宗(淙)、舂(樁)、凶、巩(跫)”等。由此可知,东、冬二字,古代与“江”相通,口音相近,是有根椐的。古人治学严谨,不欺余也。
二.审韵
上平声十三元,韵分两类:一半类似于寒、删、先韵,如(元、言、原、冤、轩、辕、垣、喧、萱、园、源.沅.袁.圈.爰.掀.辕.援.藩.番.繁等);另一半类似于真、文韵,如(魂、温、尊、樽.敦.盆.奔.痕.呑.昆.坤.瘟.飧.浑、豚、恩、村、门、存、昏、根、孙等)。善用者,一般都会区分。如杜甫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出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则选,门、村,昏、魂、论韵。杜牧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则选纷、魂、村韵。林和靖诗:“众芳摇落独鲜妍,占断风情向小园。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则选妍、园、昏、魂、樽韵。林和靖选韵,似乎有些杂乱无绪,其中(妍)属一先,已自离群;而后面四韵"园.昏.魂.樽"也不和谐。而陆游用十三元韵最为纯熟。《游山西村》诗曰:“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这里的:“浑、豚、村、存、门”五韵,同属十三元前半部,非常准确。果然大家風范;
清朝,有咸丰进士高心夔者,江西湖口人氏,吾乡人也。高不善“十三元”韵,两次殿试皆出韵,遂降置四等,永无选期。所谓四等,榜尾也。时人作句嘲之曰:“平生双四等,该死十三元”。高心夔乃饱学之士,犹如此出错,可知此韵不易押准。故一般诗家往往避开十三元韵,万一避不开时,则非常谨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