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查看: 346|回复: 6

山人闲品格律(节摘之一)

[复制链接]
发表于 2017-2-26 21:2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天中山人 于 2017-2-26 21:29 编辑

     山人在枫网时,作为和志同道合的诗词友交流,曾经涂鸦过一个系列,从普通显而易见的细小之处,分析和发现常见的诗词之病。今选取之一,和深爱诗词格律的友人交流。                        


                  1  从一首姜夔《暗香》谈起
                                       
                           暗香  姜夔
     旧时月色,算几番照我,梅边吹笛?唤起玉人,不管清寒与攀摘。何逊而今渐老,都忘却、春风词笔。但怪得、竹外疏花,香冷入瑶席。
  江国,正寂寂。叹寄与路遥,夜雪初积。翠尊易泣,红萼无言耿相忆。长记曾携手处,千树压、西湖寒碧。又片片、吹尽也,几时见得?
 
    一首姜夔的《暗香》。有人说,诗词不是用来看的,是用来读和吟唱的,讲的十分精辟。不过,对于诗词的格律,用我们能找到的词谱以及例词,通过“看”,来加深理解,更能事半功倍。
   我们发现,这首词里有4处顿号,顿号有什么意义哪?不用它行不行?我们不妨从句读说起。
   句读,读音dou,同“豆”或“逗”,我们可以看到有关资料或词谱有有不同的标示,其实意义相同。
   关于句读,网上是这样解释的:古代中文在书写上原本是没有标点符号的设计,但是在阅读时为求语气的顺畅和正确的传达意思,仍有需要注意文句的起承转合,读书人便会用圈点法在文章中自行加注记号,这就是句读的由来。一般是以句号(。)作为一个句子的终了,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句号;句中语气承转停顿以读号(现在就是用顿号)表示,则相当于现代标点符号中的逗号和顿号。像这样加注句读的动作,称为“断句”或“圈点”,而圈点并且加上注解或注脚的动作,则称为“圈注”或“批点”。
   这样我们心中就有了这样一种认识,标点符号,原来古代是没有或不标注的,都是后来人们加上来的。顿号处,它就是一句话的停顿之处,它就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逗号或是顿号。
   但是,格律诗词的句的概念和我们对现代汉语的标注理解是有不同的。现代汉语,逗号前只是一句的一部分,到了句号才算一句。但,格律诗词,不论我们怎么标注,只要不是顿号,它就是一句,比如七绝,它就是四句,七律它就是八句,同样,十六字令它就是四句,第一句一个字它也是一句。
   这样,我们可以理解,格律诗词的任何符号除顿号外它就是一句,顿号前它就是半句。
   所以,我们看任何词谱,对《暗香》的介绍,都是,暗香,双调,97字。前段九句,五仄韵。后段十句,七仄韵。
   我们就可以这样理解,词里的顿号就相当于逗号。
   记得曾经和一位贴友有过一番争议,山人在这里说,山人佩服那位贴友的文采,但诗词格律之中,句数也是其中之一,句式(以后会谈到)也是其中之一,比如上面的暗香,如果不使用顿号,那人们要问,你的暗香上阙11句,下阕12句,这怎么解释。
   那么,有人会问,那诗词里的逗号和句号代表什么意义,既然都是一句,为什么不都用句号哪。
   我们再看一首词的资料。
   
                       青玉案 〔宋〕辛弃疾  元 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次落、星如雨。宝马雕车香满路,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上面是《词律》关于青玉案的例词及词谱(部分),同时,还有如下特别提示
  上阕前二句为一组句,后四句为一组句。
  下阕前二句为一组句,后四句为一组句。
    这里又引入了一个概念,分组。为了印证这个问题,下再引其它词谱:
                              
                         《词格》   青玉案   格四
        芙蕖花上濛濛雨,又冷落、池塘暮。何处风来摇碧户,卷帘凝望,淡烟疏柳,翡翠穿花去。
        玉京人去无由驻,忍独在、凭阑处。试问绿窗秋到否,可人今夜,新凉一枕,无计相分付。
                              
                         《白香词谱》  青玉案.春暮 贺铸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年华谁与度,月楼花院,绮窗朱户,惟有春知处。  
        碧云冉冉衡皋暮,彩笔空题断肠句。试问闲愁知几许, 一川烟草,满城风絮, 梅子黄时雨。
    从以上几种词谱的例词标注,我们可以看到,词是有分组的,而且各种词谱对一首词的分组基本是大同小异的 。而其中的逗号和句号,起到了标示分组的作用。
    有些词谱,比如龙榆生词谱,对分组的标示更显而易见。例
                          
                    周邦彦《蓦山溪(湖平春水)》    
               
                        湖平春水,菱荇萦船尾。
                   空翠入衣襟,拊轻桹、游鱼惊避。
                   晚来潮上,迤逦没沙痕,山四倚。
                          云渐起,鸟度屏风里。
                                 
                         周郎逸兴,黄帽侵云水。
                    落日媚沧洲,泛一棹、夷犹未已。
          玉箫金管,不共美人游,因个甚,烟雾底,独爱莼羹美。

     为了便于理解,这里再以《浣溪沙》为例。我们知道,七律有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之分,浣溪沙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它就是一首七律的减句。其颔联减去了一句,尾联减去了一句。上阙第一二句为一组,也就是原来的首联,第三句为一组,因为颔联减去了一句。下阕首二句为原来的颈联,为一组,而且要对仗,第三句为一组,为原来尾联减去了一句。
                                    
                         浣溪沙 〔宋〕晏 殊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何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小园香径独徘徊。
               
       有人也会说,我为了表达我的情感,我把顿号处用感叹号或问号可以不,山人认为,不妥当。
    首先,词和诗的表达方式有所不同,词是让人来品的,而大多不象诗一样直接抒发情感的在词里,可以说绝大多数词在抒发情感,但不能说没有,很少有人用感叹号,即使用问号也寥寥无几,大多也避讳和分组引起冲突。
    下以一组数据分析,据本人对收集《词格》的统计(也可能统计不太准确,但误差不会太大),《词格》收集801调,共2236格体,其中例词里只有55中格体采用过问号或是感叹号,采用问号的有52例,而在阙尾的有36例。16例不在阙尾的,大多也不影响人们对分组的理解。而感叹号,仅有3例采用。
   词对情感的抒发,往往在词的词调的生情中,在抑扬顿挫的平仄组合间,在含蓄的意象中表达,来让人回味。
   我们对《钗头凤》大都十分熟悉,用字字血声声泪形容恐怕也不为过,但后面的三叠句,我们看例词:
                        
                            钗头凤〔宋〕陆 游
     红酥手,黄縢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
     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
     
       错错错,莫莫莫,它都没用感叹号,因为,从字词的声调和以及内涵的表达,读者已经完全能品味其中的情感,何须再用。另,用的话,又和句数冲突。
      这里注明,标点符号不是作者标注的,但后人的句断,都沿袭了这种方式。






     豆句在中调和长调词中应用的很普遍,而且一首词中多处用豆句的也不乏其例
   
    三台    三段,一百七十一字。前一段九句,五仄韵;后两段各八句,五仄韵。
 
  见梨花初带夜月,海棠半含朝雨。内苑春、不禁过青门,御沟涨、潜通南浦。东风静,细柳垂金缕。
望凤阙、非烟非雾。好时代、朝野多欢,遍九陌、太平箫鼓。
 乍莺儿百啭断续,燕子飞来飞去。近绿水、台榭映秋千,斗草聚、双双游女。饧香更、酒冷踏青路。
曾暗识、夭桃朱户。向晚骤、宝马雕鞍,醉襟惹、乱花飞絮。
  正轻寒轻暖漏永,关阴半暗云暮。禁火天、已是试新妆,岁华到、三分佳处。清明看、汉宫传蜡烛
。散翠烟、飞入槐府。敛兵卫、阊阖门开,住传宣、又还休务。
   
  一首三台,三段共应用16处豆句,也可能就是词中用豆句最多的一首了。
  书接上回,山人聊到了句读和分组。现实中,山人也多处遇到贴友句读不规范的情况,大多都是把豆句标示成了逗号或句号,指出后大都是“标错了,改为顿号”的回复。
  然而,是不是改为顿号就OK了哪,其实也没那么简单:句读之处,它就是一句话中间的停顿,如果作者知道句读的含义,只是忘记了标注,那更改过来也就万事大吉了。但如果作者并不知道它的含义,前后并不能连成一句或本来就风牛马不相及,即使改过来,也有胡拼乱凑之嫌。
  句读,它就是一句话其中的一部分。同样,一句话也只是一个分组的一部分,要注意各个句子之间的和谐与统一。而不同的分组,依据起承转合的规律,共同完成了一首词。


                         3  闲聊鹧鸪天


     词学,对词的形成和发展,有三种不同的理论体系,一为乐府说(长短句),一为诗余说(诗律的延续),一为“别是一家”之说。
     唐五代词,延续了格律诗的相关格律,又加以创新。《词苑丛谈》谓“今诗余名《望江南》外,《菩萨蛮》、《忆秦娥》称最古。然而,这两种词牌的格律,倒是和诗律有明显的不同之处(具体后面还会聊到)。而倒是如《浣溪沙》、《鹧鸪天》等等,还真的和诗律区别不大(对于风格等其它区别后面会谈及)。
   话外,最近几日枫网有贴友发表了几篇不同风格的鹧鸪天,论文采,其实说实话黄大姐应该是首屈一指的。记得上次慢诗词大赛,记得私下我曾经对黄大姐说,我的看法可能这次比赛黄大姐应是特等或一等无疑了,但枫网什么情况都会发生,因为这就是枫网。果不出我所料,黄大姐名列第三,而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她参赛作品并不是一首,而且格律都非常严谨,但就是那首该对仗之处没对仗的黄莺儿被选中

      说到鹧鸪天,先看《词格》引用的例词:
      彩袖殷勤捧玉钟,当年拌却醉颜红。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影风。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今宵剩把银釭照,犹恐相逢是梦中。
      可以看出,下阕一二三句是一组,而且首、次二句是对仗的。
     然而,黄大姐是喜欢龙榆生词谱的,沿用的基本就是龙榆生词谱,但我们发现,其实龙榆生版鹧鸪天它“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标注也和其它词谱标注完全相同,但分行却“从别后”是单独的,相比较其它词谱,明显的这是排版的错误,但黄大姐也太忠于网络词谱了。
     另,以前读江南雨的诗词格律讲座,也用了很大的篇幅讲解了鹧鸪天,其中记得他说过一句话,换头两个三字句是要对仗的,如果你不知道对仗,那别人就会认为你不懂词的格律,这句话说得有些武断,但倒也很中肯,词的对仗,虽然有必对和宜对之说,但对于鹧鸪天来说,上阙后二句,下阕头两句常用的都是对仗。
     那么,为什么会这样分组,又怎么常用对仗哪?
     下面还是引用相关资料说明:
    “本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前阕完全是七绝形式;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下阕第一句格式是由第二句拆分而来,即去掉第二句首字,将余下的六字拆分成两个三字句。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
   也许读到此,我们恍然大悟,原来如此。
   不过,还要记住,《词律》云:上阕后二句、下阕首二句,常用对仗,不可不知。
   另,鹧鸪天不同的名家例词也有所不同,但不作变格。
   《钦定词谱》:宋人填此调者,字句韵悉同。赵长卿词,前段起句“新晴水暖藕花红”,新晴二字俱平声,水暖二字俱仄声,花字平声,与此平仄全异,又,晏词别首,前段起句“一醉醒来春又残”,春字平声;高观国词,第二句“最怜一曲凤箫吟”,最字、一字俱仄声;晏词别首,第三句“云随绿水歌声转”,云字平声,绿字仄声,又“年年底事不归去”,不字仄声;第四句“怨月愁烟长为谁”,怨字仄声,长字平声;赵长卿词,后段第一、二句“忆携手,遇阶墀”,忆字仄声,携字平声;黄庭坚词,第三句“斜风细雨不须归”,斜字平声,细字仄声;柳永词,第四句“只因曾向前生里”,只字仄声,曾字平声;晏词别首,第五句“曼倩天涯犹未归”,曼字仄声,犹字平声。俱与此词平仄小异,谱内可平可仄据之。 按,《花草粹编》赵介之词,后段第五句“杜宇一声肠断人”,无名氏词“图得不知郎去时”,一字、不字俱仄声,但宋、元人此句,第三字从无用仄声者,此乃以入声字替平声,不可泛用上、去声。






               4  从《清平调》谈那些和诗“近亲”的词牌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的《清平调》有三首,是李白在长安期间创作的流传最广、知名度最高的诗歌之一。据说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宫中曾经在兴庆池东面的沉香亭畔,栽种了不少名贵的牡丹,到了花开时节,紫红,浅红,全白,各色相间,煞是好看。一日,唐玄宗骑着心爱的照夜白马,杨太真,即杨贵妃则乘了一乘小轿,一同前来赏花,同时带着当时宫中最著名的乐师,即大名鼎鼎的李龟年。李龟年看到皇帝与杨玉环兴趣盎然地在赏花,便令他那班梨园弟子拿出乐器,准备奏乐起舞为皇上与贵妃助兴,唐玄宗却说到:“赏名花,对爱妃,哪能还老听这些陈词旧曲呢?”于是急召翰林学士李白进宫,李白进得宫来,略一思索,便有了主意,很快下笔如飞,一挥而就,在金花笺上写了三首《清平调》诗送上,唐玄宗看了十
分满意, 受唐玄宗和杨贵妃的喜爱。
    早期的词,多为入乐之诗。词的产生,源于吟唱之曲。而恰恰有那么一些诗,它就由乐工配成了曲,于是乎也就因曲牌而变成了词。而且从平仄格式上来看,这些词调的体式就是格律诗,它们所用皆为律句,且粘对合律。所以山人称那些和诗“近亲”的词牌,虽然不可能完全精准,但也可能有些形象。
    李白的七绝《清平调》,万树《词律》收录于《清平调》谱中。
    而《钦定词谱》,更在其40卷有如下辑录和说明:
    唐之大小曲名,见《教坊记》。宋之大小曲名,见《宋史?乐志》。如《竹枝》、《柳枝》、《浪淘沙》等调,唐之小曲也,编入第一卷中。《清平调》、《水调》、《凉州》、《伊州》诸调,唐之大曲也,多至十余遍,必须全载。今另辑一卷,附于卷末。至宋之大曲,传者甚少,仅得《薄媚》一调。《调笑令》、《九张机》亦为附载。若元人套数乐府,与词同源异流,此谱专为词作,例不采入。
    清平调辞三首。《碧鸡漫志》云:清平调辞,乃于清调、平调制词也。《松窗杂记》云:每遍将换,明皇自倚玉笛和之。
    那么,这些词牌都有哪些,有几种类型哪?
    格律诗,不论绝或是律,它的每句字数是相同的,比如五绝五律、六绝六律、七绝七律等等。以五、七言律诗格式写的词,各句长短一样,称作“齐言”,多产生于唐五代之前。
    这其中,有刘禹锡的《纥那曲》(五言律绝),崔液《踏歌词》(五言六句小律),刘禹锡《抛绣球》(五言六句小律),皇普嵩《怨回纥》(标准五律),王建《宫中三台》(拗体六绝),刘长卿《谪仙怨》(标准六律),顾况《竹枝》(古风式七绝),刘禹锡《杨柳枝》(拗体七绝),刘禹锡《浪淘沙》(标准七言律绝》,白居易《浪淘沙》(拗粘七绝)。
    这些词牌全篇每句或五言六言七言,字数相等,因袭了五言六言七言诗的格式。
    而另外有一种,对字句局部作了增减和改造,这样就从齐言诗变为了长短句词作,但我们又能从不少词中看到这种改造的痕迹。
                       张志和   渔父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第1、2、4句也完全是七言律绝的格式,只是将第三句减一字,破为两句,并变无韵句为押韵句,形成五句四韵。
    类似的还有刘禹锡的《潇湘神》,后主的《捣练子》,秦观的《鹧鸪天》,候窦的《瑞鹧鸪》,以及《生查子》、《木兰花》等等。
    那么,是不是这些词牌就和诗等同了哪,显然不是,无论从题材风格到格律,诗和词都有本质的区别,这些区别在以后的文字中会有详细的说明。
    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刘禹锡《浪淘沙》有两种,一种近似标准七言律绝,一种近似拗粘七绝。近体诗,有拗就要救,是格律的要求和允许。但词,是有很多的拗句,但那是词牌格律的规定。而在词牌中是有一些使用了救,这是格律规定的,我们必须依照这些格律,忠于词谱的平仄。而有大多数,词牌里并没有救,我们也不能救,救的话反而就出律了。而在自己填词过程中前面出律了而在后面补救更是不行,这样的结果是多处出律。

头像被屏蔽

155

主题

3123

回帖

99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974
发表于 2017-2-26 22:06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55

主题

3123

回帖

99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974
发表于 2017-2-26 22:14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2-27 06:13 | 显示全部楼层
江南雪 发表于 2017-2-26 22:14
现代诗词鉴赏:消暑
发布时间:2016-08-10 14:51:12  作者:康作如  年龄:66
盛夏但求消暑热,琼瓜寒性伴 ...

       谢雅赏。枫网不等同于枫叶论坛。枫网是潇湘晨报旗下一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综合性网站,而论坛只是其中的一小块。枫网犹在,而枫叶论坛早已经遭受网络攻击而瘫痪,现在根本无法登陆。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但不论任何事体,不论任何人群,他都是良莠不齐。好在,当时的论坛是以大度包容的姿态示人。
      遥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155

主题

3123

回帖

9974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5Rank: 5

积分
9974
发表于 2017-2-27 08:52 | 显示全部楼层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85万

回帖

264万

积分

分区版主

总版主兼梓硕诗词和诗台首席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645978

特别贡献奖热心奉献奖章敬业首版勋章

发表于 2017-3-7 08:47 | 显示全部楼层
先生学博修厚,文笔灼灼。见学养。学习了。

点评

诗友过誉。多谢雅赏,遥握,顺致春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7-3-8 06: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楼主| 发表于 2017-3-8 06:17 | 显示全部楼层
梦萦海曲 发表于 2017-3-7 08:47
先生学博修厚,文笔灼灼。见学养。学习了。

诗友过誉。多谢雅赏,遥握,顺致春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4-20 07:13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