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词,可以如麻将一般普及?
文/汪刚强
网上看新闻,得悉电视里有个红得发紫的节目《中国诗词大会》,说它拥有“诗词普及”功能。对于这种吹牛皮很不以为然。
说来惭愧,虽然一直挺喜欢唐诗宋词,偶尔还去这些老古董里找点小奢侈,可这么个炙手可热的节目我根本没看。搁以往,肯定是截然相反的态势,现如今互联网时代制造了乾坤大挪移,曾经美妙无比的电视,已彻底淡出了我的生活。
据说所谓《中国诗词大会》很是制造了几个“大众英雄”,其中最夺人眼球的,一个是着汉服善背诵的大耳朵女生,另一个是靠背诵一路过关斩将的乡下大妈。这些记忆力超群的霸主,一个个对答如流,愣是让亿万之众折服在电视机前,大呼开眼。
其实,这种折服一般都到此为止,完事后大家爱干嘛干嘛。会背诗词能派什么用场?过去人们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现如今时过境迁,讲格律的那些东东早已被边缘化——就像汉字历史上曾经的甲骨文,曾经的小篆,只能端着架子待在犄角旮旯里。这个时代的诗歌,将条条框框丢到九霄云外依然可以很美,老学究们无论如何大摇其头,也回天乏术——颇似互联网时代势如破竹摧枯拉朽,遗老遗少们的表现也是一样一样的。
年前和朋友们去一个很残破的古镇,当地一位文化人如数家珍地和我们说起小镇早年的繁华,对当今有关方面不重视古镇建设颇多牢骚。其实在交通不发达的年代,这个古镇的繁华是情理之中的,因为它紧傍着一条河。随着汽车火车时代轰隆隆到来,速度缓慢的水运,外加那种运输能力极其有限的河流,小镇的命运无法不改写。最悲催的是,这个水运的宠儿恰恰是陆运的弃儿,所以小镇和人类的阑尾一样被搁置了。或许,小镇可以作为文化遗产被善待?可是历经几十年的洗礼,小镇可圈可点的东东已经几近于零。拯救这样的小镇,无非是弄上N多仿古的东东,怎么弄都是一堆赝品。
唐诗宋词高度繁荣的年代,大多有青山绿水淳朴民风,但生产力水平极为低下。当今人类可以享受的各种便捷,那个时代的人想也不敢想。别的不说,一封书信可以在路上跑几个月,思乡或者相思可以酿成浓浓的美酒。这个时代除非阴阳两隔,你可以在一天内从地球这边飞到那边。即便不飞,可以打开手机在几秒钟看见亲人的笑脸。太多的无憾,让唐诗宋词的美妙意境只能停留在想象中,绝无可能复制。
《中国诗词大会》吹牛逼说它可以普及诗词——普及,言下之意让亿万之众有事没事都来几首,土壤都没了,诗词在哪儿生长?温室的坛坛罐罐里能够长出花团锦簇的春天?《中国诗词大会》不过就是给记忆力超群的那部分国人制造个平台罢了,记忆和创造根本就不是一回事。
当然,和举国上下背弟子规举国上下兴汉服差不离,《中国诗词大会》应该是负有其他神圣使命的,处江湖之远者不能琢磨太多。
许多自以为负有神圣使命的人,言行都难免不靠谱,不是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