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天中山人 于 2017-4-9 19:23 编辑
《词径》品味 之三
原文:学问到至高之境,无可言说。词之高妙在气味,不在字句也。能审其气味者,其唯储丽江乎。
译文:学问修炼到很高的程度,是一般的言语不可以形容的。所以,词的高妙之处,并不在于其字句。能审悟词的气味的,恐怕也不只有储丽江。
味,是我国古典词学审美的重要范畴。它与韵、趣、格、境等,被用来概括诗词的审美本质特征。“气味”是使词作显示出高妙的东西,它具有非实体的特征,要通过字句加以体现,但又不完全体现在字句上。前人认为,词淡语要有味,壮语要有韵,秀语要有骨。沈祥龙《论词随笔》亦云,词不能堆垛书卷以夸典博,然须有书卷之气味。更进而提出,含蓄无穷,词之要诀。含蓄者,意不浅露,语不穷尽,句中有余味,篇中有余意。
现代词家赵尊岳云,作词首重神味,次始言理脉字句。神味佳则胡帝胡天,亦成名作,而神来之笔,又往往在有意无意之间。
况周颐从学习作词上词作用语造意与词味融合的关系,引申指出,词的创作是有层次之分的,当主体到达一定的创造层次之后,其词意表现并不追求繁富,其字语运用也不追求修饰,但词作却在“不求深”中“而自深”融合醇厚无限之神味。
孙麟趾的词学思想,追求字句以外的“气”和“味”,但这种文字以外的高妙与王士祯推崇的“神韵”十分相似,是一种特有的意境,很难用文字来表达。他对词味表现提出了应追求有新鲜之味的要求,使词作的审美具有触人心神的特征。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