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韩鲁珩 于 2017-9-20 01:00 编辑
诗寄真情 诗是抒发情感的文字。白居易讲:“感人心者,莫先乎情。”熊东遨先生讲:“诗词无秘诀,有情便动人。”古往今来,凡是感人的诗词,无不倾注着作者的一片真情。《漱玉》第二期我选编刘霞《闻南京二女童疑饿死家中》:“为人谁肯信传言,六月艳阳飞雪旋。悲赋放翁伤世味,娇花生命丧家园。呼声难破千门锁,空腹唯赊一碗缘。冥纸不烧烧稻谷,天堂姐妹饱三餐。”读到“冥纸不烧烧稻谷,天堂姐妹饱三餐”时,我泪流满面。母性的共鸣,用悲愤无奈的哭声喊出,格外地震撼人心。 诗是情的载体。情有多样:爱国情、亲情、爱情、友情、乡情、山水情等。“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是爱国情;“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是亲情;“在天愿做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是爱情;“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是友情;“江水三千里,家书十五行。行行无别语,只道早还乡”是乡情。写山水情的名篇亦很多,“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等,用优美的意境,形象的语言,抒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 真情是诗词创作的灵魂。没有情感的诗词犹如木偶,只是空壳。现在有些诗词,语言华丽,东一句西一句,空洞不着边际。正如丁芒先生所讲:“诗坛现在日产诗词恐怕以千万计,尤其那些铺天盖地的概念诗、老套诗,虽不能一概说它无“爱”,但总感动不了别人,甚至使人产生审美疲劳。”这种现象说明几个问题,一是站在局外人的立场创作,未投入感情。二是强说愁,编造的感情。三是不正当的感情,无法得到社会的认可。四是共性的感情,而非个人独到。五是久经升华的感情,而非原初。 诗寄真情,不是大话空话,要写出作者内心的真实感受。首先,作者要有爱心。只有作者内心充满对祖国对亲人对朋友对一切美好事物真挚的爱,并把这些爱付诸笔端,才能写出感人的作品。其次,要选好切入点。要避大就小,避远就近,避熟就生,避久就初。就是丁芒先生讲的做到“四避四就”。其三,用形象说话。我外婆只生两个女儿,外孙就是她的宝。她对我们的爱太多,我选取两个典型事例回忆外婆的爱。七绝二首《忆外祖母》:“每有佳肴着意留,外孙肚饱像皮球。仍将瘦肉口强塞,弄得满唇都是油。/那年暑日睡同床,梦里清风缕缕香。拂晓睁开浓睡眼,飘飘白发扇摇忙。”这就是我珍藏在心底的原初感动,我充满真情地在诗中表达出来,以示对外婆的深切怀念。 诗词无秘诀,有情便动人。只要我们用真情为诗,就会写出更多具有真善美的感人的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