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十,散曲辞采问题
关于散曲的辞采,引一段古人的话以说明之。李笠翁说得好:“曲文之辞采与诗文之辞采非但不同,且判然相反。何也?诗文之辞采贵典雅,而贱粗俗,宜蕴藉而忌分明。曲则不然,话本之街谈巷议,事则取其直说明言”。散曲早期更多的是具有民间风味,即前人所谓的“蛤蜊风致”,“蒜酪味”等,都是民间新鲜生动的俚言俗语,通俗易懂,明白如话。即使后期词化、雅化,也还是易懂,较少用僻典,整首作品保持着统一的意境,坦然明了,毫不晦涩。这方面的内容很广,不能一一论及。现在仅就散曲中的对偶艺术简约谈一下。 散曲之对偶是散曲创作中的重要艺术手法之一。应该对偶的地方不对,是违反曲律;不该对偶的地方而对之,亦是违反曲律。如何掌握这个分寸,一是看谱,,如曲苑所推荐的各个曲谱中,每个曲牌前多有说明。二是多读前人散曲,从中悟得。所谓“双眼自将秋水洗,一生不被古人欺”,要善于向古人学习。比起诗词中的对偶,曲之对偶要宽松得多了。大约有五点区别:
一是、一般对偶只有两句,而散曲的对偶除两句对外,还有三句对,甚至四句对以上的对偶句式。叫什么鼎足对、扇面对、连璧对、隔句对、燕逐飞花对、长短句式对等多种形式。。如“我初三瞧你眉儿斗,十三窥你妆儿就,廿三觑你庞儿瘦”。“邀的是试春游张曲江,访的是耽酒病陶元亮,行的是快吟诗唐翰林,坐的是会射策江都相”等。还有如:
1、有一日九天上舞青鸾,五云里捧花笺,万里外促雕鞍,千官队拜金銮。
------明·冯惟敏·四句对
2、地窄天宽,十番九番;雨涩云悭,千难万难。
------元·乔吉·扇面对
3、牧放在芳草岸,白萍古渡;嬉戏于绿柳堤,红蓼平湖。
------元·姚守中·长短句对
4、送上云霄,拔出蓬蒿。不辜负三春雨露,才算得万里扶摇。
------清·杨恩寿·重叠对
5、搔白发三千丈在手,算明年六十岁平头。
-----清·厉鹗·乐府语对
6、想着那红尘黄阁昔年羞,到如今白发青衫此地游。
-----元·王实甫·当句对
7、似这般不拘礼法,正合着不求闻达。
-----清·黄周星·流水对
8、河阳香散唤提壶,金谷魂消啼鹧鸪。
-----清·徐再思·假藉对
9、轻拈斑管书心事,细折银笺写恨词。
---元·白朴·同韵对
10、花开人正欢,花落春如醉。春醉有时醒,人老欢难会。
---元·薛昂夫·联绵对
11、才离了一时半刻,恰便是三暑十霜。
---元·范居中·流行语对
二是、一般对偶须平仄互拗,强调韵脚要平仄互对,而曲则可以依据曲律要求而不受此种限制,可以平对平,仄对仄,只受曲律限制,不受声律约束。如“五柳庄月朗风清,七里滩浪稳潮平”。“万仞层峦滴翠,一湖深水流碧”。“五柳庄月朗风清,七里滩浪稳潮平”。“花点苍苔绣不匀,莺响垂杨语未真”。
三是、一般对偶上下联要力避重字,而曲则可重字,不仅衬字可重,即定格中字亦可相重。如“魂飞在离恨天,身落在寂寞所,情递在相思铺”。“一个个蛇吞象,一个个兔赶獐,一个个卖狗悬羊”。“莺穿残杨柳枝,虫蠹损蔷薇茨,蝶扇干芍药粉,蜂蹴断海棠丝”。
四是、一般对偶要上下联字数绝对相等,而曲则因为有衬字,可通融从宽。如“问甚往来燕子春秋社,谈怎么辛苦蜂儿早晚衙”。“真个是倾国倾城意迷,宜晴宜雨神醉”。“多则是云髻懒,月梳斜,镜台边”。“顾不得夜深人静,露凉风冷,月黑途遥”。
五是、更有一些文采派曲家为了追求巧体,把整支曲子都搞成了对偶形式。如元·白朴的【仙吕·寄生草】劝饮小令和张可久的【南吕·感皇恩】杨驹儿墓园小令:
白曲曰:长醉后方何碍,不醒时有甚思。糟腌两个功名字,醅淹千古兴亡事,曲埋万丈虹霓志。不达时皆笑屈原非,但知音尽说陶潜是。
张曲曰:茶灶尘凝,墨水冰生。掩幽扃,悬病影,伴孤灯。琴已亡伯牙,酒不到刘伶。策短藤,乘暮景,放吟情。
散曲创作经过几百年的实践,亦逐渐总结出许多所谓的禁忌,概括起来大抵为:
一是曲句中应尽量避免双声叠韵连用现象的发生,这里强调的是“连用”二字。两个字同声母为之双声,如玲珑、皎洁、鸳鸯等;同韵母谓之叠韵,如逍遥、灿烂、翡翠、龙钟等。使用两个字没啥问题,不但没问题,而且还是见才学、见功力的地方,如李白的“玉楼巢翡翠,金殿锁鸳鸯”,由于使用了“双声”翡翠、“叠韵”鸳鸯,而成为千古流传的名句。此处忌讳的是在一句中连续使用多个双声叠韵的字或词,形成繁复累赘的现象。但是单纯叠字如袅袅、冉冉、整整、齐齐等则不在此列,亦不需回避。
二是应避免让人读起来感觉平仄不顺,没有抑扬顿挫感;哼起来调子不顺溜,让人有生硬擦磨感。如“一对儿恋新床,一对儿倚枝立,数对儿凌空展翅,另数对越过田园寻食粒”。此皆属不懂声律,不会遣词造句,甚至不知曲为何物所致的毛病。
三是力戒推积学问,掉书袋,垛死尸,如:使用一些个生典、僻典,不翻辞海,不查资料,不知其所云;引用古事,叠用人名,直书成句,然后作品后面跟着一堆啰哩啰嗦的注解,注解的字数甚至超过作品本身几倍。最近偶然间看到这样几句话,引过来与诸君共赏:“马恩列斯,毛邓江习,各领风骚世共知”。对其平仄问题先不谈,“马恩列斯”,或者“马恩列斯毛”,国人早已熟知。但这“毛邓江习”四字组合在一起,就有点牵强了。不知大家看见这类句子有何等样的感觉?
四是忌生造一些除了自己没人懂的词语;忌使用庸俗粗鄙词汇;忌为标新立异,乱用宫调,不管能不能单独用做小令,拉来即用;该对偶处不对偶;不该加衬字的地方乱加衬字,让人有画蛇添足之感,也是最易暴露作者青涩或浅薄无知的地方,曲家不能不慎之。
五是不要蹈袭和请客,也就是忌用前人的旧曲语意,如果是成语则无妨。至于化用前人诗词中的名句是不算蹈袭的,只要比前人说的更具体更丰富,创造出新的境界就是好的。所谓“请客”即文不对题,旁见侧出。如咏春而及夏,题柳而及花,此为曲之大忌,也是令人生厌的。因此写曲切忌浮泛,言不由衷,无话宁可不说。
六是勿用狭隘的地方方言。本来散曲是不避俗言俚语的,那为什么要勿用方言呢?因为方言土音全国各地各不同,特别是南方地区,五里不同音,十里不同俗。这样的方言纳入曲中,容易造成读者和听众不能通晓,即便是加上注解,对全国各地读者来说,其效果也会使曲文的声情大打折扣。
另外,仄声字的叠用问题,亦须加以注意。如宜用上去的地方,不得用去上;宜用去上的地方,不得用上去;即上去两字须间用,尽可能避免上上,或是去去这种情况出现。至于像“平头”问题、“合脚”问题,能避免应尽量避免。何谓“平头”、“合脚”?第二句第一字与第一句第一字同音,即为“平头”;第二句末一字与第一句末一字同音,即为“合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