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草堂
杜甫草堂坐落在成都西门外的浣花溪畔,是中国唐代大诗人杜甫流寓成都时的故居,唐末诗人韦庄寻得草堂遗址,重结茅屋,使之得以保存,宋元明清和现代都有修建。现在草堂占地面积近三百亩,仍完整保留着明弘治十三年和清嘉庆十六年修建时的格局,建筑古朴典雅、园林清幽秀丽,是中国文学史上的一块圣地。一九八五年更名为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是中国规模最大、保存最完好、知名度最高且最具特色的杜甫行踪遗迹地。 杜甫是唐代现实主义诗人,其诗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而以沉郁为主。杜甫留下的1400多首诗歌,真实而生动地展现了“安史之乱”前后唐代社会生活画卷,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杜甫被后世尊为“诗圣”,他的诗歌被称为“诗史”。 草堂大门是单层建筑,红柱红檐,雕花窗户和屋面都是青色,地面也是铺的青色石材,给人一种庄重之感,红色的匾额上,草书“杜甫草堂”四个白色大字,据说是清朝康熙皇帝第十七子果亲王所书,仅从字面看就有帝王风范。 进入正门,跨过石桥,是一座通堂式敞厅,高朗明亮,气势不凡。两壁悬挂一幅长联:“异是代不同时,问如此江山,龙蜷虎卧几诗客;先生亦流寓,有长留天地,月白风清一草堂”,满是诗圣气息。 大雅堂原是草堂寺的大雄宝殿,2002年正式开放。门上匾额“大雅堂”三个字是集的唐代著名书法家颜真卿的字。大雅堂内陈列着迄今为止国内最大面积的大型彩釉镶嵌磨漆壁画和12尊历代著名诗人雕塑,形象地展示了杜甫生平和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史。 从草堂的诗史堂北往东行,在花径红墙的中部有一门楼,门内一厅两厢独院,粉墙青瓦,花木散布,古色古香,小巧雅净,是为纪念唐代成都的一位女杰冀国夫人而于清光绪十二年修建的,名“浣花祠”。看到浣花祠,我就想起杜甫的《卜居》来,不知诗里的浣花流水是不是就在这座祠边。 浣花流水水西头,主人为卜林塘幽。 已知出郭少尘事,更有澄江销客愁。 无数蜻蜓齐上下,一双鸂鶒对沉浮。 东行万里堪乘兴,须向山阴上小舟。 草堂内有一条两边红墙,墙外长满翠竹的巷道,名“花径”,很象是皇宫小巷,左看右看都想不出为什么要叫花径,原来又是因为杜甫一首叫《客至》的诗。 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余杯。 诗的大意是:草堂的南北涨满了春水,只见鸥群日日结队飞来。老夫不曾为客扫过花径,今天才为您扫,这柴门不曾为客开过,今天为您崔明府打开。离市太远盘中没好菜肴,家底太薄只有陈酒招待。若肯邀请隔壁的老翁一同对饮,隔着篱笆唤来喝尽余杯。 由此看来,名人一旦和诗组合起来,魅力是无穷的,简简单单的一个客人到来,就可以写出千古留传的诗来,还可以留下这条小小的花径。 一进草堂大门,我就感到有一股诗风带着诗香扑鼻而来,人未见诗心先见。怪不得杜甫能写出这么好的诗句,原来这是个到处弥漫着诗的气息的地方,是个清静得最适合写诗的地方,是个能出诗仙的地方。就是我这个不通文墨的人,如果长期生活在这里,说不定也能写出几首好诗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