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5-4-17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词之章法
所谓章法,是指词体的篇章结构及其方法,主要包括起结、过片、开合、转折等内容,学习词作的章法,是学习谋篇之法。
古人填词,往往前半阕写景,后半阕写情;或先写情而后写景,或景中带情,或情中杂景,或单调不尽而双调;而三叠、四叠者,类如叠嶂奇峰,层层入胜;绝非叠床架屋,简单堆积呈现摊大饼之势。总之,填词之法,先当审题择调,次则命意布局,务于起结之处,首尾衔接,过变之处,血脉贯通。无论几许波折,自能一气卷舒也。
111111词的起笔,有方家用了“劈面而来”四个字形容,可想而知是要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纵然不吓一跳也一定要勾起好奇心。清代词评家沈祥龙说:“诗重发端,惟词亦然,长调尤重。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对起之调,贵从容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论词随笔》)”。这是从形式上来说起句方法。但这个说法比较抽象,如何让人眼前一亮呢?还要从内容入手。
从内容上来看,词的起法很多,而且要求达到的艺术不能一览无余,要留有神秘感,让他好奇不已,才会引人入胜。填词常见的开头方式有:
1、以景起
这种这种方式最为常见
春景起笔,将全词带入浅浅的春愁。
直以景物起手,虚实结合。
暮景浓艳处,乐景衫哀情,其情更哀。
以虚无空灵起笔,后以“幻”字紧承,衍出全篇。全词亦空缈无依,如雾如烟。
精美偶句起笔,秋色经典之句,清冷寂寞之意油然而生。
豪放派词家的起句就要多加点气场,也是秋景,一笔引来,就是雄浑开阔的烈士情怀了。
以景起笔的好处是渐入佳境,或比或兴,既引人入胜,又不至于一览无余。难度在于这个景的选取与描摹,要准确扣住词脉。成则事半功倍,败则不知所云。
2、以情起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词情笼罩全篇。赋法起手往往用此,特别是许多喜欢以词为诗的作者(包括当下的老干体)。
开笔的情绪十分强烈明确,一个“怒”字统领全篇,气足神完。
起笔一个“哀”字,把读者带入忧伤悲凉的词境中,字字伤怀。
词如果用情语开启,情感大多强烈直率,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引起情感共振。但搞不好容易变成直白空洞的说理文,词味顿失,习作者一定要当心。
3、以事起
以事件起笔,吸引读者,为后文张目。
一个孤寂落寞的镜头,有个人在上楼。
一个欢宴的场面,端着酒杯听人唱【水调】。
连着两个画面,有动有静,有实有虚,从容严整,一派军旅豪情。
以事件入手的好处是很容易吸引眼球,调动读者的好奇心。但这个事件的截取却必须极其精准而且收放自如,不然罗哩吧嗦的写上半天,就成浪费笔墨了。
4、以问起
问句起笔,先提出一个问题,读者不由得警醒,提高注意力。接下来或者自问自答,或者婉转作答,或者有问无答,无论什么方式,读者都入了你的囊中了。
自问自答。
婉转问答。
有问无答。
以问起笔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坏处嘛,不要问得太突兀,让人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你想知道啥,而且要千万注意后面的承句,一定要有所交待,不要把问题往那儿一撂,真个成无解就死定了。
另外长调与小令的篇幅不同,起法亦不尽相同。
小令篇幅比较短小,本身著墨就不多,中间更是没有回旋的余地,所以起、结都要注意惜字如金,需要意在笔先,意留言外方好。
所以小令的起笔一定要先声夺人,有“劈面而来”之势,吓人一跳。可以剑走偏锋,选择一下读者意想不到的切入点下手,点到即转,这样才能婉转腾挪得开。若入笔太正,就只能直来直去,少了起伏。
开笔如同精致缓慢的特定镜头。
而长调因为篇幅比较长,格局比文字更重要,首尾衔接、呼应必不可少,起笔可以从容铺排,入题即可,层层深入;也可以为全词定下基调,伏线千里,抽丝剥茧。大家细细琢磨吧。
词的章法,起笔有以景起、以情起、以事起、以问起等四种常用的笔法。
2222222词的结句,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由于词大多分两片,所以讲结句的话,要讲讲前结与后结。前结是第一段意思的完结,然而在全篇来说,却只是一次短暂的停顿。前人认为须“如奔马收缰,须勒得住,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 。 ( 《古今词论》引张砥中语)总之是字面断,而意脉不断。要做到字面断而意脉不断,往往就得与后结有一呼应。
北宋名家,往往是前结以淡语收浓情,后结径直写情,戛然而止。
上片写景,以江水东流作结,悠远静谧。
上片的另一种结法,是以设问作结。
上片以问作结,看似没有答案,其实整个下片都是答案。这一问,直接是下片的钥匙!
上片结句是一种反诘,是问却并不要人答,加强了感慨的情绪。
下片的结句是全篇的收束,往往是作者发力所在。如同前结一样,下片结句也应该在收束全篇的基础上,发人深省、余味无穷。
关于结句的讨论,从形式上说,以景作结偏多,也有以情作结,少量的以问句作结,各具韵味,咱们逐一看来。
一、以景结。
以景结情,悠然而逝,含蓄蕴藉,最适合词“其境隐”的婉约特质,充分展示其内敛婉转之美。当然,也可以崇高悲壮的景象,来提升全词的雄浑气魄。
前辈词人最推重“以景结情”的方式,如沈义父《乐府指迷》就很有代表性地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二、以情结。
以情语作结,相对以景作结来说,更为直接。直接写情,似乎是初学者喜欢用的方法,孰不知,真的想这么写出佳作,还真的不容易。别的不说,以情作结,第一点就必须得情浓,真情真意,喷涌而出,这个其实不容易;第二点是情真,真是真的也好,假是真的也罢,一定要显得像真的,率真激切,轻浮直白也是要不得的;第三点是词顺,无论是情感脉络还是文字脉络,情结一定要与前文衔接顺畅紧密,切忌为抒情而抒情,把抒情弄成口号式的假大空。所以,以情作结的难度真是相当的大,佳作虽少,但格外动人,令人读之难忘。
三、以问结。
问句因为语气缓和、情绪温婉,放在结句里显得格外的曲折回环,缠绵动人。问,可以正问,回扣全篇;可以反诘,申明情理;可以设问,自问自答;可以明知无解而留下一个疑问的尾巴,延长读者思路,达到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
以上就内容分类,如按结构技法而言,沈祥龙对词的结句创作作了十分精当的总结:“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不外白石《诗说》所云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意尽辞不尽三者而已。”
1、拍合。即开合、呼应。
2、宕开。曲折婉转,余味无穷。
3、点醒。点醒是指点明词旨,往往是“辞意俱尽”,这种写法要避免教条说理型。
4、翻出。结句与前面的文字截然不同,是一种巨大的落差或逆转的关系,这样能把情感表达得更加深透有力,令人警醒。
好的结句,从美学风格来划分,大体可归为两类,即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所写:“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 如果前后结都是同样的笔法,后结一定要比前结更深一层,更具有馀不尽的兴味。
总之词的起结之法很多,如果更概括地说,可用刘熙载的说法“起句非渐引即顿入,其妙在笔未到气已吞。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
333333333333词的过片。词大多数分为上下两片,这是词区别于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过片就是词的下片(或者第二、第三、第四片)的起拍部分,这个首先要明确。过片在词的章法中最是要紧,历代词家都相当重视过片的写法。张炎说: “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 ,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 《词源》卷下制曲条)。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重要信息:
1、 词的过片是指下片的首句,从张炎引用姜夔这句例作可以明确的看出,已成定论;
2、 词的过片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承上接下”。
过片的功能,在于承上启下。一首词,由上下两片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情感,分别开来则各成一段,那么上下片的联系点在哪里呢?就在过片。它的功能像铰链一样连接着上下片,过渡得好,则全篇圆融顺畅,过渡不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情绪表达,甚至毁全篇。
过片的写法大体有这么四种:
1、紧承上片,宕开一笔
这种写法最为多见,大体可以归入“顺接”一路。下片与上片的情绪、思路都是贯穿的、谐调的,只是下片比上片多了一点顿宕,让人一看便是另起了一段,情绪上也往往会更进一步。
比较典型的代表便是张炎举例用的姜白石的那只著名的蛐蛐:
过片以实笔写景写情,同样起到良好的过渡效果。
以事接情的,看似跳开,实是顺承,如过片以时事相承,由景而情,过渡自然流畅,最后以悲情作结。
过片由实代虚,由景入情。
2、似断实续,笔转意连
这种写法应该算是转接。下片与上片看起来像两件事情,其实细品起来,情绪、意境、气脉都是贯穿的,始终如一。
这种转笔之法,差不多是由东到南的意思,并没有顺着上片的笔意继续写而是转向另外一个角度,但始终围绕着同一个主题。
3、似离实合,更进一步
这是一种递进写法。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上有所递进,有的是往外延递进,有的是往内涵递进,如果说上面一种写法是东到南,那么这种写法是东到更东。
4、反笔正写,对比强烈
这种是彻底的颠覆型过片,是从东到西的写法。因为创作需要,很多作品上下片喜欢用对比写法来写,有的写今昔,有的写远近,有的写内外,有的写人我。。。这种对比型作品的过片是转折的关键点所在,转得好,成功一大半。
另外从形式上说,还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前结设问,过片作答,清楚明了。
过片的常见处理方式,分类的方式有很多,总之“承上启下”这四个字是基本原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