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123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马尾阿婆

[版务] 偷来的诗学、词学(是国学馆那边的。请不要回复)

[复制链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闽都夜话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67379

中坚诗友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4-11 10:4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马尾阿婆 于 2015-4-11 10:49 编辑

诗钟大体有三种:
  分咏:两句说两件事儿,只要求对偶成联就行;
  合咏:两句说一件事儿,也是只要求对偶成联就行,有时会有嵌字等额外要求,但不是必须的;
  嵌字:这才是咱们律诗里要用的,要求两句对偶、合乎格律要求,而且在情感或者意境等方面有所关联,以便将来放到律诗里作联语。


折枝诗

  
  折枝诗是韵文中一种别具风采的传统文学,又名诗钟。清初从福建兴起。据清代徐兆丰《风月谈余录》云,诗钟,在确定题目之后,用线缀以铜钱,系香寸许,下面用铜盘承接,香焚线断,钱落盘鸣,其声锵然,有如击钵催诗,作为构思时间的限制,故名诗钟。
  因为诗钟所成之对句必须为律诗中的一联,要求对仗工整,如折花之枝,逞艳扬芬,故名“折枝诗”。折枝要求在短时间内将规定的字放入一句中的不同位置,且要求合乎音律、对仗工整,这种训练对于律诗创作有极大的益处,所以渐渐成为学习律诗的一种方法。


  折枝诗种类繁多,常见者有分咏、专咏、空咏三类。
  也有的把分咏又分成“分咏”和“笼纱格”两种,那么就是四类。



  先说分咏:给定题目通常是两个字或者两个词,那么上下两句,分别来说这两件事(两个词)。这个其实有点像“无情对”的写法,一联的上下句分写两件可能风马牛不相及的事情,而且不能把题目中的字透出来才行,写透了,就算“犯字”,就不行了。
  比如题目是——分咏:岳飞、虎
    联语:
    画尔不成翻类犬
    字之曰举并称鹏



  画尔不成翻类犬——这句是说“虎”字
  字之曰举并称鹏——这句中“鹏举”二字是岳飞的表字,
  这两句从字面上看是对仗的,但句意两不沾。所以“分咏”体是不能用于律诗中的



  笼纱格与上面的分咏相似,只是埋得更深,有点像猜谜语的意思:
    暖·二(笼纱格)
    月冷山城花不发
    春临江水鸭先知


    糖·醋(笼纱格)
    秋日双游分炒栗
    冬时小酌佐溜鱼

  这些有的是律句,有的不是律句,总之只要求对偶和扣题,对音律没有要求。



  合咏就是“命题作联”,给一个题目,这个题目可能是个字,可能是个词,可能是一句话,可能是种现象。。。总之就是个题目。要求以此为题编个联,有时有嵌字的要求,有时没有,这是最常见的对联练习,与格律无关,与律诗亦无太多关系,大家知道就是了。

  例如:
    合咏:花落知多少(要求:不犯题字)

    凄凉墙外飘难数
    狼藉阶前扫几回

  其实我们日常看到的对联大多是这种(主题大多没这么复杂),比如春联,虽然没有谁命题,但大家都知道写“辞旧迎新”的主题。寺庙等建筑的楹联,也有一个鲜明的主题的,或咏景、或说禅。。。这种命题的合咏往往会加上嵌字要求啊、平起还是仄起啊什么的,以增加难度、加强趣味,大路数是不变的。

  下面来说正题:嵌字格

  嵌字格——通常题目是一平一仄两个字,这两个字大多数情况下是相对或者相关的两个同记性的字。嵌字格折枝诗是要求把题目给定的这两个“关键字”按照从第一到第七的顺序,逐个嵌入联语中,而且这两个七言句要合乎格律的要求,就是我们说的律句。
  这样形成的两句,是对仗的、合乎格律的,直接来说是可以放到七律里当中间两联用的,这才是我们学习律诗的要说的诗钟,或者说折枝诗。


  这两个关键字放在不同的位置有不同的叫法,学诗的这边往往说的比较简单:放在第一个字,叫一唱;第二个叫“二唱”,以此类推,一直到“七唱”
  人家研究楹联的叫法就漂亮也复杂得多,根据关键字放的位置不同:

  第一个字叫“凤顶”;
  第二个字叫“燕颔”;
  第三个字叫“鸢肩”;
  第四个字叫“蜂腰”;
  第五个字叫“鹤膝”;
  第六个字叫“凫胫”;
  第七个字叫“雁足”。
  另外还有许多变格的花样,可谓名目繁多,我也记不住,有兴趣的可以自己找找资料。


  举一组“山水”七唱的例子:

    一唱:山瀑生风鸣爽籁,水涯拂霭涤尘襟
    二唱:千山岭畔寻枫叶,半水泉边采野参
    三唱:岭上山花香艳艳,桥头水竹郁葱葱
    四唱:抱膝看山峰色黛,凭栏望水浪颜白。
    五唱:多情碧浪山倾慕,厚德苍岩水逗留
    六唱:挥毫泼墨春山画,把酒临风秋水吟。
    七唱:半轮明月照空山,一剪清风吹碧水。



  作为一种游戏项目,折枝诗要求在限定时间内,把给定的两个字依次嵌入句中不同的位置,写成对偶的律句,要写好其实真的不容易。其实不要求韵,折枝诗是没有韵脚的要求的。但是以前文人雅聚的时候,折枝往往是第一步,第二步就是要求你用你自己的折枝诗为颔联或者颈联,作一律诗。那么你这一联中的那个平声字尾,便成了韵脚。所以,过去的文人作折枝的时候,即便没有韵脚要求,他们也不会用太险的字,以避免将来再让来作诗时受难为。

有事没事写写诗,练脑子健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发表于 2015-4-13 09:59 | 显示全部楼层
{:soso_e117:}

点评

不好意思了啦,学习的时候觉得不错就偷来了,举例部分多被我删去! 不告而取视为偷啦,不好意思啦,主要为了方便查看。问帅哥好!!!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5-4-13 12:47
有死法,不可無活詩。但有活潑潑的詩,法于我何有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闽都夜话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67379

中坚诗友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4-13 12:47 | 显示全部楼层

不好意思了啦,学习的时候觉得不错就偷来了,举例部分多被我删去!

不告而取视为偷啦,不好意思啦,主要为了方便查看。问帅哥好!!!
有事没事写写诗,练脑子健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万

主题

6万

回帖

26万

积分

首席版主

闽都夜话版主

Rank: 8Rank: 8

积分
267379

中坚诗友勋章敬业首版勋章

 楼主| 发表于 2015-4-17 09:43 | 显示全部楼层
词之章法



      所谓章法,是指词体的篇章结构及其方法,主要包括起结、过片、开合、转折等内容,学习词作的章法,是学习谋篇之法。

  古人填词,往往前半阕写景,后半阕写情;或先写情而后写景,或景中带情,或情中杂景,或单调不尽而双调;而三叠、四叠者,类如叠嶂奇峰,层层入胜;绝非叠床架屋,简单堆积呈现摊大饼之势。总之,填词之法,先当审题择调,次则命意布局,务于起结之处,首尾衔接,过变之处,血脉贯通。无论几许波折,自能一气卷舒也。



  111111词的起笔,有方家用了“劈面而来”四个字形容,可想而知是要让人眼前一亮的效果,纵然不吓一跳也一定要勾起好奇心。清代词评家沈祥龙说:“诗重发端,惟词亦然,长调尤重。有单起之调,贵突兀笼罩,如东坡大江东去是;有对起之调,贵从容整炼,如少游山抹微云,天粘衰草(《论词随笔》)”。这是从形式上来说起句方法。但这个说法比较抽象,如何让人眼前一亮呢?还要从内容入手。

  从内容上来看,词的起法很多,而且要求达到的艺术不能一览无余,要留有神秘感,让他好奇不已,才会引人入胜。填词常见的开头方式有:  

  1、以景起  
  这种这种方式最为常见

春景起笔,将全词带入浅浅的春愁。

直以景物起手,虚实结合。

暮景浓艳处,乐景衫哀情,其情更哀。

以虚无空灵起笔,后以“幻”字紧承,衍出全篇。全词亦空缈无依,如雾如烟。

精美偶句起笔,秋色经典之句,清冷寂寞之意油然而生。

豪放派词家的起句就要多加点气场,也是秋景,一笔引来,就是雄浑开阔的烈士情怀了。

  以景起笔的好处是渐入佳境,或比或兴,既引人入胜,又不至于一览无余。难度在于这个景的选取与描摹,要准确扣住词脉。成则事半功倍,败则不知所云。


  2、以情起  
  开门见山,直抒胸臆,词情笼罩全篇。赋法起手往往用此,特别是许多喜欢以词为诗的作者(包括当下的老干体)。

开笔的情绪十分强烈明确,一个“怒”字统领全篇,气足神完。

起笔一个“哀”字,把读者带入忧伤悲凉的词境中,字字伤怀。

  词如果用情语开启,情感大多强烈直率,能一下子抓住读者的心,引起情感共振。但搞不好容易变成直白空洞的说理文,词味顿失,习作者一定要当心。


  3、以事起      
  以事件起笔,吸引读者,为后文张目。

一个孤寂落寞的镜头,有个人在上楼。

一个欢宴的场面,端着酒杯听人唱【水调】。

连着两个画面,有动有静,有实有虚,从容严整,一派军旅豪情。


  以事件入手的好处是很容易吸引眼球,调动读者的好奇心。但这个事件的截取却必须极其精准而且收放自如,不然罗哩吧嗦的写上半天,就成浪费笔墨了。

  4、以问起  
  问句起笔,先提出一个问题,读者不由得警醒,提高注意力。接下来或者自问自答,或者婉转作答,或者有问无答,无论什么方式,读者都入了你的囊中了。

自问自答。

婉转问答。

有问无答。

  以问起笔好处也是显而易见的,坏处嘛,不要问得太突兀,让人莫名其妙的不知道你想知道啥,而且要千万注意后面的承句,一定要有所交待,不要把问题往那儿一撂,真个成无解就死定了。


  另外长调与小令的篇幅不同,起法亦不尽相同。

  小令篇幅比较短小,本身著墨就不多,中间更是没有回旋的余地,所以起、结都要注意惜字如金,需要意在笔先,意留言外方好。
所以小令的起笔一定要先声夺人,有“劈面而来”之势,吓人一跳。可以剑走偏锋,选择一下读者意想不到的切入点下手,点到即转,这样才能婉转腾挪得开。若入笔太正,就只能直来直去,少了起伏。

开笔如同精致缓慢的特定镜头。


  而长调因为篇幅比较长,格局比文字更重要,首尾衔接、呼应必不可少,起笔可以从容铺排,入题即可,层层深入;也可以为全词定下基调,伏线千里,抽丝剥茧。大家细细琢磨吧。


词的章法,起笔有以景起、以情起、以事起、以问起等四种常用的笔法。


  2222222词的结句,往往是全篇的点睛之笔。由于词大多分两片,所以讲结句的话,要讲讲前结与后结。前结是第一段意思的完结,然而在全篇来说,却只是一次短暂的停顿。前人认为须“如奔马收缰,须勒得住,尚存后面地步,有住而不住之势” 。 ( 《古今词论》引张砥中语)总之是字面断,而意脉不断。要做到字面断而意脉不断,往往就得与后结有一呼应。

  北宋名家,往往是前结以淡语收浓情,后结径直写情,戛然而止。

上片写景,以江水东流作结,悠远静谧。

上片的另一种结法,是以设问作结。

上片以问作结,看似没有答案,其实整个下片都是答案。这一问,直接是下片的钥匙!

上片结句是一种反诘,是问却并不要人答,加强了感慨的情绪。

下片的结句是全篇的收束,往往是作者发力所在。如同前结一样,下片结句也应该在收束全篇的基础上,发人深省、余味无穷。

  关于结句的讨论,从形式上说,以景作结偏多,也有以情作结,少量的以问句作结,各具韵味,咱们逐一看来。

  一、以景结。
以景结情,悠然而逝,含蓄蕴藉,最适合词“其境隐”的婉约特质,充分展示其内敛婉转之美。当然,也可以崇高悲壮的景象,来提升全词的雄浑气魄。

  前辈词人最推重“以景结情”的方式,如沈义父《乐府指迷》就很有代表性地说:“结句须要放开,含有余不尽之意,以景结情最好。”


    二、以情结。
  以情语作结,相对以景作结来说,更为直接。直接写情,似乎是初学者喜欢用的方法,孰不知,真的想这么写出佳作,还真的不容易。别的不说,以情作结,第一点就必须得情浓,真情真意,喷涌而出,这个其实不容易;第二点是情真,真是真的也好,假是真的也罢,一定要显得像真的,率真激切,轻浮直白也是要不得的;第三点是词顺,无论是情感脉络还是文字脉络,情结一定要与前文衔接顺畅紧密,切忌为抒情而抒情,把抒情弄成口号式的假大空。所以,以情作结的难度真是相当的大,佳作虽少,但格外动人,令人读之难忘。

    三、以问结。
  问句因为语气缓和、情绪温婉,放在结句里显得格外的曲折回环,缠绵动人。问,可以正问,回扣全篇;可以反诘,申明情理;可以设问,自问自答;可以明知无解而留下一个疑问的尾巴,延长读者思路,达到意犹未尽的艺术效果。

  以上就内容分类,如按结构技法而言,沈祥龙对词的结句创作作了十分精当的总结:“词起结最难,而结尤难于起。结有数法,或拍合,或宕开,或醒明本旨,或转出别意,或就眼前指点,或于题外借形,不外白石《诗说》所云辞意俱尽,辞尽意不尽,意尽辞不尽三者而已。”


  1、拍合。即开合、呼应。


  2、宕开。曲折婉转,余味无穷。

  3、点醒。点醒是指点明词旨,往往是“辞意俱尽”,这种写法要避免教条说理型。

  4、翻出。结句与前面的文字截然不同,是一种巨大的落差或逆转的关系,这样能把情感表达得更加深透有力,令人警醒。

  好的结句,从美学风格来划分,大体可归为两类,即清人沈谦在《填词杂说》中所写:“填词结句,或以动荡见奇,或以迷离称隽。” 如果前后结都是同样的笔法,后结一定要比前结更深一层,更具有馀不尽的兴味。


  总之词的起结之法很多,如果更概括地说,可用刘熙载的说法“起句非渐引即顿入,其妙在笔未到气已吞。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

   333333333333词的过片。词大多数分为上下两片,这是词区别于诗的一个重要特征。

   过片就是词的下片(或者第二、第三、第四片)的起拍部分,这个首先要明确。过片在词的章法中最是要紧,历代词家都相当重视过片的写法。张炎说: “过片不要断了曲意,须要承上接下。如姜白石词云‘曲曲屏山,夜凉独自甚情绪’ ,于过片则云‘西窗又吹暗雨’ ,此则曲之意脉不断矣。”( 《词源》卷下制曲条)。从这一句我们可以看到两个重要信息:
  1、 词的过片是指下片的首句,从张炎引用姜夔这句例作可以明确的看出,已成定论;
  2、 词的过片最重要的功能是什么?“承上接下”。

过片的功能,在于承上启下。一首词,由上下两片结合起来,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或者情感,分别开来则各成一段,那么上下片的联系点在哪里呢?就在过片。它的功能像铰链一样连接着上下片,过渡得好,则全篇圆融顺畅,过渡不好,会直接影响作品的情绪表达,甚至毁全篇。

  过片的写法大体有这么四种:

  1、紧承上片,宕开一笔
  这种写法最为多见,大体可以归入“顺接”一路。下片与上片的情绪、思路都是贯穿的、谐调的,只是下片比上片多了一点顿宕,让人一看便是另起了一段,情绪上也往往会更进一步。
比较典型的代表便是张炎举例用的姜白石的那只著名的蛐蛐:

过片以实笔写景写情,同样起到良好的过渡效果。

以事接情的,看似跳开,实是顺承,如过片以时事相承,由景而情,过渡自然流畅,最后以悲情作结。

过片由实代虚,由景入情。

  2、似断实续,笔转意连
  这种写法应该算是转接。下片与上片看起来像两件事情,其实细品起来,情绪、意境、气脉都是贯穿的,始终如一。
这种转笔之法,差不多是由东到南的意思,并没有顺着上片的笔意继续写而是转向另外一个角度,但始终围绕着同一个主题。

  3、似离实合,更进一步
  这是一种递进写法。下片在上片的基础上有所递进,有的是往外延递进,有的是往内涵递进,如果说上面一种写法是东到南,那么这种写法是东到更东。

  4、反笔正写,对比强烈
  这种是彻底的颠覆型过片,是从东到西的写法。因为创作需要,很多作品上下片喜欢用对比写法来写,有的写今昔,有的写远近,有的写内外,有的写人我。。。这种对比型作品的过片是转折的关键点所在,转得好,成功一大半。

  另外从形式上说,还可以采用问答的形式,前结设问,过片作答,清楚明了。
    过片的常见处理方式,分类的方式有很多,总之“承上启下”这四个字是基本原则。

有事没事写写诗,练脑子健身体。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5-1 05:15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