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绩溪汪浩波 于 2024-5-22 10:20 编辑
序 戒中庸就怕不看不听。而反复讲的人,就是有诚意者。诚则明,明则诚。诚与明互相衬托。真诚不仅能看到人的本性,而且也能看清物的本性。凡不能看清人的本性,除非是真诚未所至。绩溪王子乾,有同学情谊,近日他将所著前知学一书给我,要我审阅,並乞作序。本人原以为诚可前知,中庸之言也可详讲。但是,真诚的结果却还不懂前知。今子乾发明此前知学,解剖其内容,发现他不遗余力地将不同科目进行遂一研究,形成了有条理的一门学科。要讲我的心得,这就是达到了尽人尽物的本性,看后必能从中或有所得。与子乾共勉。熊希龄。
注:熊希龄时任中华民國政府总理。
序言 王子乾系方言馆的学友。近日他著前知学一书,求我作序。我看了一遍,发现该书詳丰义富,条理秩然,继往开来,真正是新发明的一门科学。但王君却不以新发明自居,认为只不过是对古人说过的话进行了整理,将无系统整理成有系统而己,其谦虚之心真有碑于世界文化也。故特为之作序。陆徵祥
注:陆徵祥时任中华民國政府外交总长
序 分析人家的话,可微分積分,也可区分成笫一类导数与第二类导数。过去这都是只是听到过而未用过。今得同学王子乾所著的前知学一书读后,才知对前知学的研究方法也有不同。最简单例子如因果关系。特别对果要用精密方法进行思考。以前科学家所讲的因果与佛学上的因果是完全不同的。科学家的因果是开始已注定而后来却未知,是属于笫一类导数的因果关系。佛学的因果却是前世如何生则后世便如何变,属于笫二类导数的因果关系。古偈语云:"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欲知后世果,今生作者是〃。该语确是佛学的代表思想。可見科学家的因果显得深粤微妙,而佛学上的因果就显得玄而又玄。我们要用科学上的因果来研究世间各种現象是不容易的,只有知难而进,任重道远才行。用科学的因果关系来讲,有读书之因就会有明世理的果;有研究事物之因,就会获得知识之果;有发展农工商之因,就会有足食足用足财之果。由此看来,科学家的因果就好像是微分積分中的笫一类导数;而佛学家的因果又类似于笫二类导数。为了防止世人将科学上的因果与佛学上的因果混为一谈,特作以上说明,並以此为前知学一书作序。淅湖胡惟德
注:胡惟德,即胡锺吾,1906~2005年,箸名书法家
前知学的科学解释 一 绪言 前知学何时产生,这是一个前知学的产生空间问题。日本、俄国早就对前知学有所研究,並将它分成透视学与前知学二种。透视仅指近处的事实,前知却是指洞察远处的事实。作者对这二种学术沒有研究,不想对此妄加评议,只认为它将来必会成为一种普通学科而已!但却触发了我可将它与前知学作一些比较。前知学,从时间上来讲,是指过去与未来的事实,也可分为指目前与久远二种。此种学术的复杂性将远超神学、哲学与社会学。作者对此作出的殚心研究巳有六年之久。今特作书以奉读。凡未曾研究者切勿妄加评论。 二 国粹(孔孟思想)的准备 前知学的准备很繁。但一言以蔽之,就是要多读书,博览強记。見闻与错误是成反比例关系的。見聞少则错误就多,見聞多则错误就少。一本书的内容,一句諺语的流行,都会含有点真理。浅见的人都认为与自己无关紧要而怱视无睹,殊不知一言一语都应研究之。前知学者就好像是中药舖中之一物。孟子曰:“充实的就是美,既充实又有光辉就是大,大能化之就是聖,聖而不可知之则就是神” 。 前知学之神就是孟子所讲的神。 三 科学的准备 前知学与各学科的关系是成正比例的。現在学的浅,则将来所得的就浅;现在学的深,则将来关系就深。科学的准备就是为以后的深入研究而作准备的。 四 因果规律的探讨 因果的規律是最难知的。有简单的因果规律,如二加二则为四,三乘三就是九。也有复杂的因果规律,如纸墨笔砚放在一起就可写字;有互相不同的因果规律,如鼓的声音在于打鼓人的击法(见大演论) ;也有相反的因果規律,如常讲的欲速则不达,有一因可得数果的规律,如温飽者必可健身 (見群学肄言) 。有不同原因可得到同一结果的规律,如日光、火光、电光都会有光,化合产生热、摩擦产生热、火烧产生热等都会产生热(見哲学要领) 。上举数例,可供研究者举一反三。 五 生理心理的证明 真诚之道可以前知,又说真诚如神。在有异常的人中,其生理与精神会产生一种特别的兴奋状态,且会集注于某一端而产生成所谓的神秘状态(道家之出神、导演的入定、儒家的齐戒都是一种神秘状态或催眠状态) 。入定又称止观,指心不動不与外界联系称为止,慧光的凝聚返照心理称为观,湛然纯一称为齐,肃然警惕称为戒。所以止观齐戒等名词,仅仅是名称不同,而不是內涵有异。因此,状态只是体现奇妙的不可思议的一种机緣。所以,所谓将特别兴奋集注于一端者,就是真诚。真诚就能前知,真诚则如神,因果就必至。普通的亊一般人都能做,所难做到的就是不能真诚。现在就可成为前知学者,可一转眼就感觉到前知学术不灵了,现在还不是一个前知学者,可一转眼就有了前如学的技术了,为什么呢?这就是真诚在作怪。君子有不平之路可避,夫妇虽笨,还可相互交流按排自己,聖人也有不知不能之处。所以,知者不能自夸,不知者也不必自馁。学术是天下的公共财富! 六 结论 诗曰:“鸳鸯繍出憑君看,不把金針度与人” 。作者现身说法,金鍼度人,出自二种原因。其一就是慧眼普及。人之所以与动物不同,在于人有智慧,可以深思远虑。思之考虑之远,不去计较浅者近者。解释世界中的竟爭,维持世界的和平,只有人才能做到。其二就是能发现真理。真理就好像是数学上的数根。数根无尽,真理也无尽。做祘术的人取几个根就能满足,我们能获得某些真理也就满足了。但是,计祘的人不能不知道数根的求法。所以我们也不能不去研究发明真理的方法。教人真理却不教人取真理的方法不行。曹交问孟子:“人皆可以为荛舜” ?孟子告之,如果服尧仅限于尧的言行就只限于尧本身。佛言中讲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是指仅限于佛也。限于尧,就是神农黄帝都是九流的说法。限于佛,就可入九十五种婆罗门,其实都是门外汉。眞理都是有难点的。凡举世作为是积极的学说,对人必须如此如此,在编造的各种书芨中都要解释必须二字;凡举世作为是消极的学说,对人都讲不可如此如此,且在编造的书中都只是一带而过。如果能告诉人发明真理的方法,才使人能够自耕自穫。所以只有讲清发明真理的方法才祘是真正的積极学说。如果宇宙内的人和亊都能用此法参考,钻研结果能知真相,此不是能洋洋得意么!
前知学与千里眼的比较 二十年前,有人提倡中国的教育方针应该是中学为主体西学为辅用,即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方针。作者认为这是对的。经反复考虑也沒有什么不妥,几乎成为不妀变的观点。十年前,又有人认为西学与中学差异太大,绝对无法相容。作者听后,反复考虑,也认为这也沒有什么不妥,怀疑了以前的观点,成了一种不动摇的新观点。一、二来,虽然人们不提什么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調子,但在做法上又有些露头。此后之风有可能又会怎样变呢?又该如何应对呢?该如何应对?二十年前,倡导形而上学,所讲的只不过是名、物、象、数之类。所以提倡体用主辅,其实是並不知道泰西的形而上学到底是什么东西之故。这就是苐一阶段。十年前怀疑派流入我国,破除迷信,举国欢腾。但当时就也有生理学、心理学、催眠学等学说同时流入,不但引起了中学与西学不相容,就是西学与西学之间也互不相容。之所以不相容从根本上来说,就都是完全不同之故。这就是第二阶段。(注,所谓不相容,实际上就是真理不相容。催眠学讲信者有,而且怀疑学则讲不信者无。一种信一种不信,就从根本上产生了差别。信与不信,都在于心。三界一切都是于心造成的。所以都归结为真理,因此,信与不信虽相反,其实是相成的。) 这就是第三阶段。这时才知道,中西两学的精髓,它们虽处于平等的地位,都具有发扬之价值。于是,体用主辅又得到提倡。从今开始,对前知学与透视,都是有研究的。其前知学能不能成为一种普通学科,应该属于另一问题。但不能讲不存在一些问题。如怎样才能揭开人的秘密?对天地的秘密,人们可以探索之。但人的秘密却不能探索。天地可以无私,人却不能无私。所以当少数人掌握了前知学的技能就会遭多数人的反对。而多数人都掌握前知学的技能,並将前知学列为普通学科,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所谓前知学必然会成为普通学科,否则就不对了。这就是前知学与其它学说的不同之处。上观千古,下观千古,可探天地之秘,但却不侵人之秘。知过去,知未来,万物共存且不相害,道共行且不相餑。少数人掌握了技术不会受到多数人忌妒。而多数人掌握了技术就可以致世界于和平之中。这种效果是千里眼不可比的。世界语旳格言中讲:发明真理,统一群众是二十世纪人类的责任(英文原文,略) 。我们今生活在二十世纪,难道沒有责任么!
前知学的着手方法 先要告诉你的是:每日都要靜坐。静坐就必有所思。三省而吾身是孔颜的乐处。喜恕哀乐末发时的状态都是在思。当然,这种思与想虽然大都己知道,但却是很难做到的。欲求得此法,需出世(超脫世俗)才行。 出世有二种,即有身出世和有心出世。有身出而心不出,如现在的和尚;心出而身不出,如现在的思想家哲学家。身出者是行動上的行为,而心出者却是精神上的亊。身出者多苦,而心出者却多乐。 心出的方法也有二种,每日数小时将自已置游于太空之中,好像将自己置身于地球之外,以慧眼观看天象。(以下一段模糊不清,空之) 。还有一种是,每天去追思千万年以来,自涅菩星气所发生的各进化至今,又将会有各种变化到未来。来回忆人生百年,直到耳朵作响。这就是置心于宇宙中的一法。 老荘的理解偏于宙,而婆罗门的理解偏于宇,佛法却兼之。(如夢幻泡影露电及居一芥子转大法輪之类) 。旧约如可用亦是如比。只有儒家才置宇宙于不议论之列。 也有出世之后又入世者,如墨翟摩西、耶稣、摩罕默德、额拉吉来图、安得臣之类就是。有出世后结果忘记了世者,老荘、楊朱伊、壁马鲁及婆罗门一派都是;还有不出世而专注于世间的人,苏格拉底、柏拉图和雅里大德勒等人就是。 此法涵盖天文地文地质天演各科,以科学作为哲学的基础,但与古代哲学完全不一样。如老者终有一死,有生齐彭殇皆俱的观念,佛氏就有夢幻泡影露电的观念(仅举佛老为例,其余哲人都有类似的学说,不枚胜举,略之) 。我以宇的空间来讲宙之悠久,且吾人与昆虫同在一个世界,若要想否认佛老的观念就完全沒有必要了。 佛老的观念是以理想得到的,而我的观念却是靠科学智识得到的。佛老的智慧比我好,我的证据又比佛老的准确。当见解未解开时,只能是宗教归宗教,科学归科学。当到极端时,宗教与科学就不会有分岐了。如果说有分岐,就是佛氏的所谓不二法门,孔子的所谓一贯也。 若用此法试用三年,就必然有特别的智识;试用七年,就能自创理解;试用十年,就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到了此时,就会有一种特别乐趣产生,这是俗人通常难以形容的。若能博览群书又能隨意应用,则乐趣更多。对无暇看书的人,能經常看看四书,也会有所收获。 读书有二种方法,一是总揽大纲,一种是专攻一科。孔子採用多听多问,深远明达,但不求结果,这就是总揽大纲之法,一般只用于理解大意就可以了。读天文就要研究日出日落,慧扫星是否透光;读地质就要研究寒武利亜纪的化石、纪留利亚纪的生物。这就是专注于一门科学之法。适用于专家使用,也可經常看看,观其大意即可。 心出之法不可能使我们的心思偏注在某一方面上。心有所偏重某一点,则其他就偏轻了,不为所囿了。自得了员融之妙。但此法只是咀上讲讲,不能普及。所以佛氏有禅宗,有净土宗,都是为不识字人的所说的方便办法。我们儒家不讲心出,只讲存心。真诚之道就是存心也! 本篇是讲发明真理的一种方法。发明真理的方法,佛氏叫般若波罗密多。在我们儒家如大学所讲的定、静、虑、得。定就是因,静、虑为缘,得就是果。得就是讲发明了真理。发明真理不止一法,但发明者可都是真理。就好像是求数根就有不同的求法,所求的却都是数根。前知学是一种真理,所以可适用于发明真理的方法。就像我们所讲的数根之一,就可适用于求数根的方法。
前知学的着手方法(二) 上篇所讲的静虑澄心,可超凡入聖,乃是与天地合德的学問。天地本来是一个无德不德的名词,是人为強加为德的。如果能常置心于宇宙之中,就能将天地的各种現象融合在心中。能融合天地的現象,就能与天地合成德。董子所讲的天人合一、天人一贯,都是讲与天合德。所讲的道理,就是高明人的着手方法。当然,人类的本性还不仅仅是一流高明,本篇就是要讲更高明者的着手方法。 在高明人之中,儒家学说就是其中之一。而能代表儒学者,首推孔子。孔子是不讲鬼怪的,这好像与前知学极为相悖。孔子的四种德性,其意是先肯定在先,再终之于我。但是观之百世,可告子張,如果孔子极力反对前知学,不是会产生自相矛盾么?非也!孔子所反对的只是简单凑合的前知学,不是真正的自然前知学。自然的前知学是沒有错误的,而简单凑合的前知学却是矛盾百出,错误很多。所以对于怀疑别人又不亿不信就有先覚的人是不会提出这一问题的,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俱有先见之明,却不是科学自然的。对于不先观察对方就有先知先觉的人是这样,更何况简单凑合的前知学。 从数千年的經验来看,凡是阴阳家、术数家、织緯家及堪舆星相之流,都在讲有先知先觉之名,其实都是简单凑合起来的前知学。他们只有简单凑合的前知学的学问,却沒有自然前知学的道德,必然是力不从心,迷途自堪矣。至于其技术是否灵验,还要看其人是否真诚而定。总言之,就是要看其人是否进入神秘状态决定,而与其学术无关。学术是人类自己制造的,既可以讲是,也可以讲不是。既可信其有,便可使其真。任意创造一种学说,且真诚守之,都能有效。所以学问易而道德难。过去一个稍有智商的人在附近做生意,亦能获利,使人十分羡慕。只知道他出门必择日,但是其择日的方法却密不告人。跟他学,也可获利。二人在一起亲密无间,时间一长,才郑重告诉,凡出门經商,必选财在门内之日。财在门内那有不获利的道理。如是他去问有学问的人,知书人闭目一想,错矣!财利之财是有贝之财,不是无贝之财,以后出门就不会同以前一样获利了(見某日记) 。此事确有道理。二人获利都是真诚之心的心理作用也。岐途越多就越难亡羊补牢。我劝大家不可怕难取巧,误入岐途。 正宗的自然前知学,孔子是贊誉的,他曾经摹仿並形容之。乾在文中讲过:称大人者,都能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中略) 。先天而天弗(不)远,后天而奉天时,天且弗远,何况是人(后略) 。猗与旺盛,不就是自然的前知学就是正宗的前知学么!(原文中有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兇二句。因鬼神都是神教的话,无神教与神教的信仰不合,四时是温带之语,与热带寒带的岁序也不合。此二句不能作为一般的研究,故略去。) 请注意,能与天地合其德是真诚,能与日月合其明也是真诚。若是如此,然后能先天,则天不远了。对先天而天不远者就是真诚的效果。若是如此,然后后天就能奉天时。对后天而奉天时者来说就是真诚到了。天且不远,则就能一通百通,何必求人。所以这就是正宗的自然前知学。这样的人品,无需冠名。如果要冠名大夫,那么孔子就是最理想的人。 反观孔子的人格,看其是否有合于正宗前知学的思想呢?以前孔子也自己讲过,无需我们去揣摩。我们去讲还不如孔子自己讲得真实。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佛有六通,孔子也一样,知天命即宿命通,其耳顺即天耳通,随心所欲不踰距即神境相通,略举一班以供趼究用並告诸知者) 。孔子的学问,孔子的人格由此可见。 本人的智商不敢可与聖人相比而自居。但讲文学却是本人喜欢熟读的爰好,有时也略加评注。本人好学好思,当然也会加些评注以作參考。对有些古注与朱子的注释,也自常看看。所以知道孔子的人格,也知道孔子能否与真正的前知学是否吻合。 既然知道了前知学的出处,当然后就可略述一下其着手方法。既然有前知学的理想个性,则着手方法便可以不讲,为什么呢?因为真正的自然前知学就在理想的个性之中,所以其着手方法也存在于理想的个性之中。如果想举数言来引导,则就是用孔子所说的话,来借言论述。 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无,思而不学则危。这就是学与思並举的说法。孔子又曰,我想整日不食整亱不睡与思却无益,不如学也。这就是学重于思的说法。学是储能,而思则是近于实际。所以着手的方法只有劝人致力于学而矣。必先有寂然不动的体,而后才有感而贯通的用。如不疑,如知天命—就是寂然不動的体,如忠言逆耳,如随心所欲不超越,就是感而遂通所用。曾是正宗的自然前知学,也可以从鹵芥灭裂索隐行怪支离破碎中获得。 文章本天成,妙手偶得之。真理在人心,诚樸乃明之。采用孔子的佳句加以自己的感想自赞之。 前知学的着手方法(三) 绪言 究其问於予,笫一种前知学着手方法予备太繁,而且时间长。第二种前知学的着手方法,予备更繁,时间更久。是否有更简便的方法就可达到予期的效果吗?子曰:讲来讲去,前知学与各科就好像是河与海。河的风景一看便知,而海的风景却千奇万妙,千变万化,长年累月也说不明白,那能与河来比。但是,风景虽不同,但水的味道却是一样的。只要尝一滴便知水味。由于有了因果的方法,知道有近因,就有近果。看了近因就可获得近果。所以,有近因可知目前;有远因就可知久远。讲明了因果之说,就可窥见一斑,我将举往事证明之。 (甲) 知目前 子路子贡的事迹 子路邦助困难者而受重谢。孔子说魯国救人于患,必好。子贡赎人却不计报酬。孔子又说这不会影响鲁国的形象。子路受而劝德,子贡让而止善。孔子的高明,就在于能以小知大,以近知远,是精通于论理之故 (見淮南子齐俗训,亦可见他子) 。 先论曰,子路百里背米,是自甘情愿;甘受重谢,是邦扶贫者;子贡货殖,亿则屢中。不计报酬,获得好名,都只是个人的亊。虽与习俗无关却乃易成为风俗或反演成果,或顺演成果。所以个人的举止不可不注意也。 后论曰,受重尝,人们易效仿。由于易效,所以果为顺演。不计报酬,人们所以难取法。正因为难取法,所以果就反演了。顺演反演都有实例可讲,这不是乱说的。 復论曰,此种因果在于心理作用,与心理学有关。可举亜里斯多德有意识变化的四个例子。心理学中讲观念联合的法则,一叫类同法,二叫对比法,三叫接近法,四叫继续法。救人与患,是类同法的例子,不重复赎人是对比法的例子。美人赖特又有将接近法可作为根本法则的说法。接近法就是斯宾塞的所谓意相守的公例。但我却认为继续法应作为本科中根本法则。继续法就是真诚也。 通论曰,心理作用是个人的心理。社会的俗尚是公众的心理。个人的俗尚要依心理学上的通例,而公众的俗尚也必须遵守心理学上的公例。我认为公众是个人组成的,个人若是,则公众就也是,这就是正例,个人若是,公众讲不是,就是变例。正例是受因果规律支配的,变例也是。因果规律的作用大昵!\
(乙) 知久远 周太公的前知学 过去周太公封于齐,周公旦封于魯,二者关系相好。曾相互问道:如何治国?太公说应尊贤上功,周公说要亲亲上思。太公说,鲁国要衰。周公说鲁是要衰的,而齐国要衰也就衰在吕氏身上。后来齐虽日日兴旺成为霸主,却只有二十四世。鲁国虽日衰却残存到三十四世而亡(見吕氏春秋仲冬纪長见篇也见他子) 。 先论曰,亲亲尊贤是善政也。尊贤上功属于义,亲亲上思属于仁。实行一段时间,都有流弊。难道立法不如仁义吗?这对后世是一种借鉴。 后论曰,二公皆是高明的人。夫人之患,在于不能前知,在于不能知其衰而先亡。以二公的英明却不知道应以立法为始,不该斟酌行亊。明知矛盾出现却又不敢妀正,如果立政就不会如此了。虽然二公都不想立政来补其缺陷,但我认为二公只不过是要各自呈能,各行其事而己。周公亲臣,太公尊臣,二公的地位不同,故对立政各存巳见,真所谓各显风骚。 復论曰,苏氏说过,仁可以过,而义不可过。过于仁就患在积弱,过于义则本意先无。立法于仁,其弊明显。立法越差,弊将如何?按此之由,千秋一辙。孔子百世之后,是否知道苏氏其言是不妥当的? 通论曰,中国的立政,常釆用考虑亲亲,而泰西的立政,却常考虑尊贤。中国自汉唐之后,都有弊病存在。而泰西的继承者,至今仅百余年。中兴者不管是百余年或是几十年,都应尽早变计以救其能,这样便能常久无弊。如果将政治变成了习俗,就会成为积重难返之势,如果能得其妙,则大同盛世就是人自己所为。 申论曰,古代政治立于上层,而当代政治却立于下层。政体不同则政治也会有不同。因果系从属关系不同而不同,这是值得注意的。正因为如此,有近果就会有远果。就会有先得利后得弊和先得弊而后得利者,甚至会有祈之果不可得却得了意外之果。如斯宾塞所说,凡此种种,都有实例可讲。意外之果,是有意外之因的。如力学上二力合一能改变力的方向,也可用几何学上的交角来证明之,也可用声学的回声光学上的折光来证明。所以佛經所讲的,解言之就是因果,详细一点就是因缘果。既知道所种之因,又能知道所經之缘,而后才知所获之果。过去会讲果者相当經典,斑斑可考。二公之前的見解,使作者愈加明白。 结论 亜里斯多得的所用的四法就是现在的新观念。联想以前所經历的旧观念,我们就可以因此能知过去的道理。本篇所引用的四法,就是以现在的因,来联想将来之果。我们可因此来证明能知未来的道理。其名虽同,却内包外延,实际上是迥然有別的。以既得的观念来融所得的观念,並来作为自己的心得,心理学上就叫类化作用。既得的观念愈多,则新得的观就愈易融合,新得到的观念愈易融合,就不怕新旧思想的衝突了。就不怕新旧思想衝突所引起的后果了。所以孔子讲,如果以思无益不如多学。假如人无素养,仅有新得的观念而无既得的观念,就不能起类化作用。所以无既得的观念,则新得观念就很难灌输了。 前知学的实验 (甲) 定义 定义一:本篇所讲是采用步步为据的方法。 定义二:基于良佐所讲的美言是本篇适用的根据。 定义三:好用则多,自用则小。本篇沒有一字是无来历的,读者可以注意。 (乙) 证明 证明一:步步为依据的方法是否可行?,答,步步为据的方法在数学里是可以的,在化学里可以,在国学里可以,在几何学也可以,是推理中可作依据的方法。如甲变乙,然后是乙变丙。由于乙变成了丙而后是丙变为丁。但不可甲变成丙,更不可将甲变成丁。得寸只能进寸,得尺就可进寸就不对,不可中断。是不同于归纳法、演绛法、类推法、辨证法这些可並立的方法。 证明二:基予良佐所讲的美言是否可作为根据?答,美言有多种。有一事的美言,也有一时的美言,有学生的美言等。传说就是高宗,就是学生的美言;走卒就是田單,是一时的美言,扶乱的方术是一事的美言。高宗恭默思道,精诚所致,仍感是传说的美言。世上有人以传说作高宗的旧友,躭心群臣不信,便以假神道设教,图形旁求而取得,这可能不是当时的事实。田單爱国心切,忠诚感人,却是走卒的美言。世人当时以为这是田單耍的权朮,恐怕这也不是当时的亊实。我国有扶乱一亊。古时的乱讲总有点灵验。今天验者十一,不验者是十九。然而古人在初创是术之时,也是为真诚之心感动。今世人对此事有各种疑问,却不知古人认为确有些道理。如美国的勃兰失,日本的灵狸术,我国女幼童紫姑就是这一类。总而言之,美言一事就是如此。诚信是有症状的。不真诚那能感动。所以,不真诚所产生所谓的神秘状态也是不会有灵验的。 证明三:好问则多,自用则小,为什么能成本篇的定义呢?答,前知学有二种,有人为的前知学,有天然的前知学。如气象台研究气象而进行风雨予报,日本乃木大将研究欧洲外交予言必有战争,德国班哈提将军研究军事学就予言日本必会攻打青岛,这就是人为的前知学。不加思索,片言可中,就是天然的前知学。人为的前知学,由于博学好问而慎思明辨;而天然的前知学则由于遇事隨便猜猜。所以自用者只能是人为的前知学;好问者必定是天然前知学者。人为的前知学,专精于一亊,其他不知,范围很小。如气象台只能研究气侯;军事家只研究军亊,不如天然前知学,头头是道,运用自由。所以人为的前知学在科学范围,而天然前知学是在神秘学范围。天然前知学有超越性,人为的前知学就沒有超越性。天然前知学是在不可思议的范围,而人为前知学是在可思议的范围内。 中国的阴阳五行、议緯气功,西方所禁止之类都是 偶然的(心理的) 此种学术,虽因心理作用而有奇验,但缺点很多 前知学 人为的(科学的) 如子贡之亿则屢中即属如此 自然的 因其有因果关系 天然的(神秘的 如笨的夫妇也偶然讲对就属此类,有意的无意的。 以其虽有因果关系实属出于天籁 证明四:神秘状态的说明。状态起名神秘,是指其内容神秘。是可以想到的。有短时的神秘,有数月数年的神秘,也有终生的神秘,此是以时间长久来区分的。有似光线与灰尘那样的状态;也有特别异常的状态,可以从人的动作与言语来区分。短暂的神秘状态,有不学就有不学的能力,像愚笨的夫妇,也有一般能做的亊,这是此类人的一般表现。数月数年的神秘状态,如古代所谓的道术者。对于终身处于神秘状态,宗教家之中就必有其人。所以古代的神秘状态都出自于宗教家之中。为什么神秘状态会家出自宗教家呢?因为宗教家的真诚是非常人所能及的,因其精神特别兴奋集注于一点之故。同一种真诚同一种神秘状态,为何有语言与动作不同之区别呢?这是与其人发作时的偏向不同引起。当发作时,如果其人处于极端偏激的思想中,久之又久,则偏积思想就积而光大,将来所证,即为特别异常的神秘状态。特别异常神秘状态的人,如醉如痴,如狂如幻,与得了精神病相似,实际是神秘而不是病。(犯精神病者其精神特别兴奋,集注于某一点,且能行動是一种病。人须将其控制。犯者受控制,就会认为是四度自开后果齐断。所以犯有精神病的人同催眠学者一样,都有特异功能。且学问高启示也高;学问低启示也低。神经病与神秘状态比较,治疗的方法,都不难找到。可以说,患精神病的人可进行自己催眠,而有特别兴奋的神秘状态者也可如此。这有待于专家进一步介释) 。状态虽有不同的二种,但都同归于神秘,则一而已。神秘状态者,可求而得,可学而至。但不能讲求则必得,学则必至。所以它有可求而不可思议又可学的性质。练习日精,程度就日进。不能必得的人,可以无求不得;不能必至者,可以每学必至。如果将不可思议的科学一变为可思议的科学,就会具有科学之功。虽然神秘状态可以意思相会但却难以言传。你娇揉做作,高谈阔论,那是真正的神秘状态吗? 证明五:催眠状态的说明。催眠状态有別人催眠与自己催眠二种。他人催眠。是施术受术二人,自巳催眠是施术受术为一人。道家的出神,僧家的入定,就是自己催眠,欧美所通行的是他人催眠。虽然二者有所区别,但其催眼时的神秘状态却是一样的。神秘状态的人,其眠时的神秘状态都必须是先催眠,而后才感觉神秘。其神秘已达到笫二阶段,其醒时的神秘要比眠时更神秘,这时就更为难能可贵了。醒时的神秘。已属难能,欲求其易能的人,这不是眠时的神秘么。眠的神秘只有催眠状态才能达到。所以道家不得不出神,僧家不得不入定。泰西各国的催眠者也不得不催眠。 我们要注意的是,我所想的催眠术,虽不是纯真无假的学术,是眞与假混在一起的学术。当理想与事实相符,就是真的一面;当理想与亊实不符(如幻觉错觉一类,虽有酒味和醋味,但都亊实无关) 就是假的。如果与阿赖耶识的真假混合在一起,信以为真,则会错而无㡳了。 列表如后 神秘状态的分类
应当立以专名 醒时的神秘状态 神秘状态 避免与同种情况相混 眠时神秘状态 即催眠状态 证明六:真诚之道为什么能前知呢?答,前面已经证明真诚可以得到神秘状态。神秘状态实际上是宇宙根本与我们的心灵相同所至。宇宙根本可全知亦可全能知。宇宙根本既然与我们的心灵同一。所以当我们的心灵处于神秘状态时也会全知之、全能之。前知是全知中的一知,全能中的一能。我们的心灵,既能全知全能,还不能一知一能么!由真诚之因,来求前知之果,其中有几个阶段,去此阶段则就风马牛不相及,就始终不能证明其果了,而且真诚与前知的定义也就不相符了。以上所说是从神秘状态方面来证明的。如果要以科学来证明,其道理也是可行的。真诚则能诚求,能诚求就能博学,审问慎思就明白了。如果这样,则其因果的所属关系均握在胸,中与不中就不远了。此前知是出于人为的,是科学的。也可用心理方面来证明。真诚则起心理作用,有了心理作用,有意相守的通例,乃在所必遵,遵意相守的通例则妙不可涉也。能令其有密切关系且有予知的先兆就在于其心理也。中庸上讲国家必兴,事先必有祯祥,国家将亡就必有妖孽,这就是心理的前知;而见占卜却是神秘的前如;开动四肢就是科学的前知。真诚如神者,讲心理的前知 和科学的前知都是真诚所起的作用。其效果类似于神秘的前知。大概这就是真诚的一种说法,也是可以证明与解决的。所以前知学应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其单特的名称就是前知学。 证明七:意相守的例子。經验界中既不相干涉但又有密切关系,就是意相守的例子。有人见礎之润就是雨,且一而再,再而三,口口相传而至终久,于是用笔作书为礎润而雨。这样意相守就成了适合于科学因果的通用例子。空气阴湿为因,礎润和雨成了同时並举的二果。有人又以黑亱听到乌鸦鸣叫就有不利,一而再再而三,口口相传,且应验者多不应验者少,于是有人又用笔写书,说黑亱听到乌鸦叫是不利,如果是真,则意相守就变成了不符合科学因果的例子。既不是适合科学因果的通例,那又为什么有时会灵验呢?因为开始时,鸟的声音与人曾经互相适应,所谓毫不相关。只是人们有意将它作为通用的例子,只是一种连带情况,是心理在起作用。心理作用实际上有无限的神秘、无量的魔力,广大而神通,有无限的能力。既然有心理作用,则鸟的声音与人就有密切关系。这样便可类推,我说意相守是一个普通例子,这样可以使經验界不相干的关系变有密切的关系。听着如果己解催眠术的原理,就不会把这番话当作一回事了。 证明八:宇宙根本说明。宇宙根本,到底我们应该如何认识呢?不能不作说明。宇宙的根本就是宇宙的真理。以云为山,以绳为蛇,与物不符,这就不是真理了。所谓真理就应该是理想与事实相符。比喻讲林耶童耶是在哪一国?其山是哪种岩石组成的,就可知山的实体了。但也只限于某某山,却不能认为大地各山都是一样的,进而就可认为大地各山的属性,各山的起源及其形成与变化,就能找到其几百万年以前山所形成的原因。这就是山的真理,也可认为是原始真理。从山来讲,山的关系,沒有比更早的真理了。从知识方面来讲,就是最终的研究内容 ,是地质学所研究的范畴。凡各科学都要原始真理来应用之。如果将各种客体都作为基础即所谓真理的基础,就是宇宙的基础了。(见哲学要领)。如果宇宙的基础都能知道,就能成为是全知的人,沒有不知道的人。但是宇宙基础到底是什么?说者可能很难讲清。我们认为,宇宙基础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无所不含无所不包的名词,是归纳法的结论推出的,虽然不知道宇宙基础是什么,但可存于各亊各物之中。一物有一物的真理。一科有一科的真理。分开来讲就是各物各科的真理,合起来就都是一体化的宇宙真理。如树根,我们未看时,都不知由树枝到树干,由树干再到树根。地上树干大于树枝,则地下的树根必大于地土的树干。可实际上却恰恰相反。地下的树根根本不会大于树干,而且是逐渐是成成为小于树干,且到最后 变成无数须根,而须根之多可与树枝相应。所以宇宙不是沒有基础,而是宇宙的基础就是各物汇总的代名词。真理无穷则宇宙的基础也无穷。真理日出则宇宙的根本也日出。气数、造化、上帝、神、天、命、运等都是宇宙基础的代名词。朱子讲的 ,天就是理。朱子又讲性,讲性就是理。毛西河讲,天命所讲的性可介释为理性的理,就是不知道瑆有全与分的区别。他讲的天之理就是宇宙的根本,是理的整体,他讲的性之理就是人类的理。而且与別的物类之理而言,是一体的。天命中所讲的性在于理的整体之中。提出理的一体就可介释理命就是理了。所以朱子的定义並不精密,引起了招毛氏的议论。今只讲几句可供研究。已在宗教中讲过。 (丙) 结 论 学术是天下的公共财产。我们见到之前就有。现在见到了也不敢自私保秘。不敢夸张,我的理沒有古人的理足。而且只能讲摘要,只能理成提纲来供学子们研究。如果讲我有自跨自伐,则可指正,目的是尽点义务提高文化而已。 未来的世界观 定义一:有个人的未来与社会未来二种。本文所讲的是社会的未来。是属哲学一类。 定义二:个人的未来又可分为今生的未来与来生的未来二种,本文均略。 未来到底是苦是乐,结果又如何?有识之士均在反复推敲,因为人是有无限的愿望的。我综合古人深思熟虑的结果,推敲出人类未来的结果就是人类的结果。人类结果应包含在宇宙的结果之內。而宇宙结果的理论,应该与天地元始的学说一样对待,不终胡始,不始胡终。既有所始,必有所终。若无所终就必无所始。 无始无终能延续下来吗?远古之前也还有远古。未来是远的,但未来之后还有未来,这是无根无底的。时间也是无根无底的。时间之外还有空间。东方时空是可以想的吗?不能也。东南西北,四维上下虚空能想到吗?不行也。空间是无始无终的。如果以人为主体,从近到远来讲则是有始而无终,如果再由远到近则就是有终而无始。时间空间之外都沒有终始可讲。 虽然这些只对宇宙讲始终,而不是对人讲终始。人类的原始,中外人士都讲过,这里就不讲了。这里只讲人类的结果。人类的结果应该与人类的原始一样看待。要探人类的结果,就必须先探未来,就是要探世界的未来情况,古今有识之士将世界的未来归纳成四种情况。 第一种是一治一乱的小循环。见图一。这是根据以往的經验来推测未来的。这一种的看法不可讲沒有道理。但是时至今日,因果之说已经明了。有治因才可治果,有乱因才有乱果。積种种治因,必成种种治果;積种种之乱因必得种种之乱果。如果能除去种种乱因,代之种种之治因就可令其长治而无乱。一治一乱的小循环或许不灵。但按經验來看,过去巳經有过,按理推之,将来未必沒有。
笫二种是由乱到治再由治而乱的抛物线法。见图二。京垓亿载以还,世运方趨上行之轨。日中则昃(偏西),移当造其极而下运(引自天演说,宋儒也有主张此说) ,以此类推,进化必然有其限。进化的限度决不是回到过去而在向未来。可以说进化速度到一定程度,就会慢慢退化。退化的原因可能是天,也有可能是人,也有可能是出于无可挽回的厄运。如果是人为可不可以挽回呢?只能讲只有一半的可能。所以抛物线的说法只有四分之三是成立的,另四分之一是不能成立的。 笫三种是由乱到治远离切线法。见图三。(又说是渐近线) 人治的结果,必然是日子越来越好。但是,若想超过过去,又如何超过过去?这是有难度的,始终无标准可讲。过去认为是好的可现在又认为不好了,而今天认为好可将来又会认为是不好,欲望是在变的。欲望无界。愈推愈远,愈趨愈进,始终无底。所以说这与上面说的结果恰相反。因此,此说与前说只有二分之一是对的。 笫四种是由乱到治的螺旋形法。见图四。世界逐渐趨于大同,人道必然強大,这是由于物质的文明的结果。数十万年的变化,不敌数千百年的变化,数百年来的变化又不敌数十年来的变化。例如物质的丰富而且有更加丰富的趋势。全世界的人们就感觉到很幸福日子就会到来。無数人的辛勤劳动,不可能使社会倒退。但真理未明,方法也简单,人生道路还是有些担犹的,也是有倒退之虑的。所以说,不菅怎么说都是会有不同见解的,所以说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以上五线,都是元錐曲线。平园为錐的是平面,而半园却是斜剖面,抛物线成为斜到底的断面,双曲线为继断面,螺旋线在园锥之外,也是园锥的曲线。采用园錐的各曲线来证明未来世界,太惊奇了。这是下笔才碰巧而己。 上面的四种说法其一与三是无限的,其二与四是有限的。一种是或治或乱,二种是有治而终乱,三种是有治无乱,四种是治而不乱。其差别之处,不能讲沒有。而相同之处却证据很多。其相同在哪里呢,都相信未来必定会有幸福的的日子。如果今天的快乐生活到来了,这就是属于所说的治而乱、乱又治的笫一种说法、或者是治而复乱,乱而愈乱的笫二种说法、或者是治而又治的第三种说法、或者是治而不乱的笫四种说法,这四种说法中必有一种!总的来说治与乱,足以完备。所以对人类的研制,也是不能确定的二个问题。但未来的结果却只有一个答案。不管答案是什么,都会有天下大治的时候。至于人类如何研究,就不是本文所讲的范围是涉及的另一问题,应另文说之。 世界与个人的幸福 世界的幸福,没有标准,可以讲就是个人的幸福。个人的幸福是沒有止境的。对于养老病死,要求不高,只求不挨饿而已。大家讲就是教,国家讲就是政,自己讲就是学。教可以使人明白事理,政可以保证平安。所以学者就只求能达到这样而已。有学可求就能使人易懂,有政保障就能使人安居乐业。有教可以使人明白,欲望应有节制。妄想的人,其欲无节制,是误入了迷途;叛家子的欲望是难维持下去的,结果必是自讨苦吃。这些不正经的人,都是在抛弃眼前幸福的人。 反过来看,我为什么要整天作书写作,並非在求养生病死;为什么社会在孜孜求进步,也並不是只求人人都可以较好的养生病死,全国人民都在孜孜上进也並不是单求养生病死。所以说,个人的幸福是无比渺茫的。 (空p32~33) 不知各人的心理如何,仁者见人,智者见智。在我们之中,都有自己的养生的愿望。能知自己的愿望是—件很高兴的亊。人们养生的愿望,就是在大同世界也不能強迫大家一样,只能是尽力而已。去除陋习,归还真相,各由其愿就己經不错了。而能够各隨其愿达到无遗憾就是人生的幸福了。养生者是这样,病死者也一样,世界也一样。人类根本的状态就是这样。 荞生病死也有广狭二义。孟子讲,取其狭义好了。本文所讲却是在取其广义。若取狭义就只包含养生的意义了。就不包括教的意义了。所以说王道之,取自广义,就可以养而兼教,就可以成为人道之终。由于内容不同,所以介释也就不同。孟子的一句话就是一语中的。
地球的原貌 地球有原形吗?若有,却不知道地球是啥原形。地球无原形吗?若是,但也不知地球原来是啥样子。西方有人认为,以无记载的洪水前,作为地球的开天辟地开始之时。而我国的河图洛书中认为洪水以前就有了石刻,且經过天翻地复的变迁,这些留传至今才被伏羲发现。所以说,对地球的原形,开始认识时,应是模糊的,后来又在发生各种变化。所以,上面的说法是不能表达地球的原形。 中国有部书讲,福建有个漂海者在一小岛上登岸,看见该岛有城市有宮殿,有穿古装数人,在翻阅古书查看,看见漂流者遂问,你们从何处而来?漂流者告之。古装者则出示古书看,讲某年某月某日就有人漂流到此,这是过去就早已注定了。漂流者听后,大哭起来,以为是来迟了,沒有看到地球的原形。古衣冠者曰,不要哭,请再看看。书中又讲,仅过几小时,他们就遇到顺风回乡了,漂流者又大笑起来,以为这就是地球的原肜。古衣冠者又止之,且又说此是前定也。每次搞不清楚他们都要来此一次,屈指祘来己有一百十次了。你这一哭一笑就是载入史书也不能反映出地球的原形。漂流者看书后才明白,地球本无原形,只是人们自己在作祟。 上面所说沒有依据,只能是寓言。古代人只相信超越理想,不相信立说的准确。今天我们无须旁注索引。哲学家的宿命论、机械论、目的论的结局都有些不同。就不举哲学家的非宿命论、非机械论、非目的论来细说,仅举最真实的几何来证明一下。 几何上说,整体大于局部,又说整体与局部都是平等的。如火山喷发,海水沸腾,什么原因呢?这都是局部的事,也只是局部的不懂。太平洋上的古洲,欧罗吧的古海,是如何形成的?这是指大的事,就是即大的不憧。这些都还在研究。如果现在能认识局部的世界,将来就会认识世界整体。我今天所讲,就是对整个世界都还沒有搞清楚,也就是对地球整体还不知道。 斯宾塞尔认为地球是由慢慢退化再演变到慢慢进化的,主张慢慢变化而不主张仃滞不变。其所谓退化,应是指在不认识世界之前,而不是在认识世界之后。只是在认识世界之后才发现新的问题要研究。比如如果沒有其他动物的进化,或者是虽有进化,但却沒有进化成人,则就无法探讨地球原来原形。有了人才有了今天的世界,无人类就是世界的原形。地球历史的悠久,虽无尽期,但真正是什么样,最终还是能得结论的。既然地球必有原形,人们的所作所为也必须有正确的选择才对。 国民素质发达的次序 组织文明靠谁?靠人类自己。人类为什么能组织文明呢?因为人有自己的素质。素质有三,就是力、智、德。力发达最早,智次之,德又次之。有无证据呢?有的。可以用过去的事实来证明。原来人在世上都是靠力气耒生活的,不是靠智慧,更不靠德。只是进化到捕猎时代、畜牧时代、耕种时代才增长了智慧,且民众之德也随之提高。这就是国民素质发达的次序的笫一证明。 再可以用現代人类来证明。所谓野蠻的人是靠力气生活的,无智与德。到了人类进化就讲智慧了,但德还是欠缺的。到了文明社会,力与智均发达了,德也显示出来了。这就是国民素质发达的笫二证明。 再用本身来看,当还是呱呱怀抱婴儿时,就沒有智和德。后来他能走路了。能嬉耍了,就开有力了,智慧还不多。到了多听多讲多答的时候,才有德与不德的区别。当然一点点作为此时还不能得到明确分辦。这是国民素质发展的笫三点证明。 以人们用的器物来讲,石器、铜器、铁器就不讲,以火药为例,开始並不用于战争,而是用于开採矿山,不用就不能破山取物。又如炼钢炼铁,开始並不是用来制造大砲,后来才用来制成各种机器。(见群学肆言) 。开始是将器物用于力,然后改进才用智。人用器物的顺序是这样,则国民素质发达的顺序就更是如此了,即力最早,智其后,德最后。 纵观如今的世界,如海军,如陆军,如飞机,这些国防的力量发展至今巳經相当迅速了。我想各种事物的发展总是有限度的。到其限则会退的。听着不相信我讲的么?其言不必繁琐索引,因为不菅何物何亊都是有止进的。好武的人是有害于国民素质的。主张世界和平的人已讲过这一点,不须我来重复。今天世界的发展相当迅猛,是不会让人非为的。 再讲民智也是离奇巧妙的。思想更新是民力发展的一个阶段。其程度几乎不是人的一生所比的。怎样才能使大家明白呢?按我们的看法,不如学、政、学教三点。对于学,先不讲世界上小的事,先讲世界上大的亊。最要学的就是天文。其对于大世界来说,莫不是五谷不丰及水旱灾害,如太阳上的黑斑,十一年才一见。见则五谷不熟这是天文学者说的,也无人反驳,也沒有善后之策,尽管国民智慧如何发达也没有办法。美丽的慧星,是七十六年一见,见则必有水灾(民国公元前三年二年都见过,苐一年是欧洲的大水,第二年是亜洲的大水) ,这是大家都看到的事。当时竟也无人无予防的办法。民智发达又能怎样呢!学者再強尚如此,玄者更不用谈了。对于世界上的大亊尚如此,则世界上的小亊就沒法讲了。不在予防天灾上动脑筋,只对世界上的人类动武,眼前的事,足可洞察秋毫。但是国民素质是在提高,不必短见。 要讲政,应首要先知其先后为要务。我国讲政,一是吃饭,二是钱,是主要问题。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食钱要靠治安,军队是保治安的。先后本应有次序。如果以军旅保治安,就讲军队无比忠诚也要先看军队的装备是否先进。且看今日各国,生计困难,造反者比比皆是。各业人满为患,不去重视教育,却以殖民主义军国主义为主,这种政策能滿足谁呢?当然,民智在深入发展是不会怕这种做法的。 过去讲敎更加杂乱无边。教大至有教人与教巳之别。各派宗教都是在教人,各种教科书都是在教己的。国防也是在教已,不为己则不会自立,当然也不能过份。过份了就侵犯别人的自由了。侵人自由就是太过份的错误,就应改进。再看各派宗教,彼此互相不容,彼教与他教如水火。我想各教都会有一时一地的优点,不能拿仇敌对待。名为为人却在恶语別人。可以十年前的事件证明。宣教师为教而自災,是自己自愿做的。如果沒有天堂,则也祘了,若有天堂,则自災者的灵魂就会永生。如果拥兵复仇:杀人无数,糜财千万,因此而进地獄成为罪魁,就不一样了。为人之教反而害了自己。十字军之战,长达数十年之久,且无定论。欲救它则害,欲讲它好则又制止。这是难办的。当然,现在国民素质提高了,何怕这种昏迷颠倒之事呢! 综合以上三点来看民智,其影响是很大的,民力的发展如果这样,民智又如此薄弱,还能指望民德发展到什么程度呢?显然是无指望了。以上所讲是指德智兼备,如果仅讲民智,那么物质的文明,也能令人驚叹。这就是说如果民力的发达发展达百分之百,则民智的发展只有百分之五十,民德的发展就是百分之二十五。为什么这样说,因为为人则不足,为己就有余。为已只是民德的一小部分。不为已怎能为人呢!不自爱能爰人吗。只顾自己是囿于自愛。再扩大一点讲,由为己进而由为人,由自愛进而为爱人,是与国民素质的发次序相应的。则世界和平的幸福就不是我所假想那样,世界文明状态也不是我所耽心的了。 我可予言,世界和平虽还未到来,但我可为之作证。 一九一0年重阳后七日写。 跋 子乾继承家教,自幼聪明著称。自儿童时起我就与之交往,迄今己达三十年。子乾幼年就读于广方言馆,尤为好学,是我家乡出类拔萃者。学成后不愿做官。独喜欢在登源家乡闭门箸书赞研哲学,孜孜不倦。在战火纷飞的日子里,不接触外界。其品格之高,志向之远,真让人折服。今新箸的前知学一书,推演将来之大概,博学中外,融贯古今,深造自得。真赞叹其学识也!今将付印,我附数言以表敬仰之情。民国六年一月。同乡胡晋接。 注:胡晋接,知名教育家 自跋 本文取于医学、哲学、宗教、道德等各方面,虽有所发明但都不是我的所长,只是借助而已,今借用难免有差错。学习前知学,或可得目前之吉,或可断天下之谜。能否受益实在人为也!全书告成之日,特言!抱吟馆主人自跋。 版权 一九一七年六月付印 一九一七年七月出版 作者 王昭三 印刷 国光书局 上海六马路吉庆坊内 发行 医学世界社 上海靜安寺路十二号 分售处 中华书局 中国图书公司 啇务印书馆 各大书坊 定价 前知学全册大洋四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