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诗词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搜索
楼主: 明镜非台

儿皇帝的无奈

[复制链接]

21

主题

1110

回帖

32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69
发表于 2014-8-18 22:45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镜非台 发表于 2014-8-18 22:39
哦,呵呵,您若是这个意思,那也没错

在14楼,你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诚然,按照中国传统礼法来说,确实存在”拄拐杖的孙子,襁褓里的爷爷“,但那是正统的宗法制度所允许的,而你将这个与石敬瑭叫耶律德光老爹混为一谈,试问,石敬瑭以沙陀人而叫契丹人老爹,符合宗法制度吗?

点评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代的某些少数民族都还有的 比如说,彝族,是土司制,土司是一个宗族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土司家互相结亲,且可以指婚,类似于旧时的政治婚姻。而这里面还有个重要的角色,笔墨(音译),相当于神职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8 22:57
这里有一个前提,晋王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拜过兄弟,您可能没看到这个环节。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8 22:52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2:52 | 显示全部楼层
井里的泥鳅 发表于 2014-8-18 22:45
在14楼,你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诚然,按照中国传统礼法来说,确实存在”拄拐杖的孙子,襁褓里的爷爷“, ...

这里有一个前提,晋王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拜过兄弟,您可能没看到这个环节。

点评

无论怎么说,这种带着功利和投机性质的结拜,在宗法、血统面前都是摆不上台面的。更遑论若站在民族大义的高度。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8 22:56

21

主题

1110

回帖

32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69
发表于 2014-8-18 22:56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镜非台 发表于 2014-8-18 22:52
这里有一个前提,晋王李克用与契丹耶律阿保机拜过兄弟,您可能没看到这个环节。 ...

无论怎么说,这种带着功利和投机性质的结拜,在宗法、血统面前都是摆不上台面的。更遑论站在民族大义的高度。

点评

李克用在和耶律阿保机结拜的时候,其实并不求他什么,那时候还是契丹刚刚建国的时候,自己还没料理好自己的事情呢,只是契丹民族,往往比汉族开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契丹民族很愿意与汉族兼容并蓄(我们之前无论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8 23:01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2:57 | 显示全部楼层
井里的泥鳅 发表于 2014-8-18 22:45
在14楼,你犯了偷换概念的错误,诚然,按照中国传统礼法来说,确实存在”拄拐杖的孙子,襁褓里的爷爷“, ...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代的某些少数民族都还有的
比如说,彝族,是土司制,土司是一个宗族的最高行政长官,而土司家互相结亲,且可以指婚,类似于旧时的政治婚姻。而这里面还有个重要的角色,笔墨(音译),相当于神职人员,所有姻亲、认子、外交、甚至医疗等方面的事情,是这个人干的,每个土司家族只有一个笔墨,且世代相传,当互相认亲(或结姻)之后,必须有神职人员予以承认并举行仪式,所有辈分,在那个时候被确定。

点评

这个游离辩题之外。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8 22:59

21

主题

1110

回帖

32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69
发表于 2014-8-18 22:59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镜非台 发表于 2014-8-18 22:57
其实这种情况,在现代的某些少数民族都还有的
比如说,彝族,是土司制,土司是一个宗族的最高行政长官, ...

这个游离辩题之外。

点评

当然,以上纯属讨论,无任何不敬之意,若言之有谬,还望海涵。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8 23:25
而往往,汉族对外的民族政策,却并不开明,很多时候是安抚工作没做好,却多数以武力解决问题,遇到那几个文治武力搞得比较好的皇帝,比如刘彻、朱棣之类的,通常就是将人家撵得鸡飞狗跳。而遇到那些能力有限的,便经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8 23:21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3:01 | 显示全部楼层
井里的泥鳅 发表于 2014-8-18 22:56
无论怎么说,这种带着功利和投机性质的结拜,在宗法、血统面前都是摆不上台面的。更遑论站在民族大义的高 ...

李克用在和耶律阿保机结拜的时候,其实并不求他什么,那时候还是契丹刚刚建国的时候,自己还没料理好自己的事情呢,只是契丹民族,往往比汉族开明,为什么这么说呢,其实契丹民族很愿意与汉族兼容并蓄(我们之前无论是小说还是评书里,所听到的契丹、西夏、党项、回鹘,乃至金、辽等北方少数民族,都是被妖魔化了的,并不可信)。
给您举个例子吧,契丹的上朝,有汉臣和契丹臣两列,且不论高低贵贱。
契丹的所有城池,都以汉城命名。
契丹的皇宫,有帐篷,也有瓦房。
这样说您就知道了。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3:21 | 显示全部楼层
井里的泥鳅 发表于 2014-8-18 22:59
这个游离辩题之外。

而往往,汉族对外的民族政策,却并不开明,很多时候是安抚工作没做好,却多数以武力解决问题,遇到那几个文治武力搞得比较好的皇帝,比如刘彻、朱棣之类的,通常就是将人家撵得鸡飞狗跳。而遇到那些能力有限的,便经常被侵略或者骚扰。
其实究其根本,是那些少数民族地区缺乏手工业,那念头在蒙古大草原和西北沙漠里,是弄不出陶瓷,开不出矿产来的,你说吃的,倒可以只吃牛羊肉,可纺织、轻工业那些怎么办呢?所以就要搞贸易。
而在中原封建社会自给自足的年代里,特别是明朝等那些闭关锁国的国情下,是不愿意和人贸易的,那贸易不到怎么办呢?根据“狼饿了就只能吃羊”的定律,那贸不到就只有抢,抢一票过一年,这也是为什么一直以来各个朝代边患不断的根本原因。
所以,我个人认为,看问题,不能只从自己的角度,或者所谓民族大义的角度,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个民族,每个民族都要活,咱占了一块风水宝地,有纺织有农耕有制造有金融的,没有实行互助互援,让别的民族也过上小康生活,那别的民族实在过不下去的情况下,就必然去抢那些富裕的民族,让自己脱贫。
其实究其根本,是咱的史官们的问题,再加上后世片面的宣传而导致的结果。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3:25 | 显示全部楼层
井里的泥鳅 发表于 2014-8-18 22:59
这个游离辩题之外。

当然,以上纯属讨论,无任何不敬之意,若言之有谬,还望海涵。

点评

从26楼到27楼,您只是讲述了一点常识,关于历史和文化的一点常识,其实,从11楼以下您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讲述这些常识而忽略了11楼所要表述真正意义。其实,但凡一个读完初中课程的人,对这些常识并不陌生。11楼所引述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9 08:37
 楼主| 发表于 2014-8-18 23:52 | 显示全部楼层
这里,再啰嗦几句题外话。这个话题比较敏感,其实我也不是什么反日派或者亲日派,俺对这些不感兴趣,只是就历史事实的角度去分析问题。
都说日本侵华令人发指(这个我也赞同),可有没有人分析过,日本为啥侵华呢?我个人认为是有历史原因的。
原因主要在于中国历来的国家意识和自我意识上。
其实说来很简单,中国封建社会,皇帝自称天子,皇帝的土地自称天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其实恰恰是这个意识,是导致最后结局的最根本原因。
因为强烈的自我意识和强烈的民族感,导致了中原封建王朝的对外国家政策:不是属国,便是敌国,(当然,也有极个别例外,所谓的例外,是郑和搞出来的,那是因为打不着,也管不着)。这恰恰是最有问题的。
最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对日本的方针。其实在明朝之前,中国和日本的关系并不差,而恰恰就是因为多管了一回闲事,导致国家矛盾和民族矛盾急剧升温,这个闲事就是万历三大征的朝鲜战争。
具体史实您肯定是清楚的了,我只想说结果。
结果1、将人家15万人不是打死就是赶下海喂了王八。
结果2、明朝自己多花出去军费根据史实记载是700多万两。
结果3、加上万历三大征的平安南和平西北,共花掉了约1500万两白银,直接将国库打空,有历史学家认为,这很大程度上是导致明朝衰败乃至灭亡的根本原因。
咱站在小日本的角度想一想,丰臣秀吉说不定从坟墓里爬出来说:俺们国家只能吃鱼,也就是想去朝鲜打个秋风,弄点矿产资源啥的,你大明朝犯得着当世界警察,让俺们陪了老本又折兵么?那好吧,您爱当世界警察,您万历强大,俺惹不起你,回头哪一天,您的子孙衰败而俺的子孙强大的时候,俺们再报仇吧。
这些话说起来调侃,但您仔细分析,不是没有其原因的。强者要留有余地,弱者要自珍自爱,大约也就是这历史事实告诉我们的道理吧。
当然,此话题与此辩论无关。只是针对您所说的民族大义,只是想说明咱中国人的好战性和民族政策的愚昧之处。因此说,民族大义这东西,是个双刃剑,民族感太强,并不见得是好事,因为民族感,从某种意义上,也是敌对感,只是从哪个角度去看而已。

21

主题

1110

回帖

3269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3269
发表于 2014-8-19 08:37 | 显示全部楼层
明镜非台 发表于 2014-8-18 23:25
当然,以上纯属讨论,无任何不敬之意,若言之有谬,还望海涵。

从26楼到27楼,您只是讲述了一点常识,关于历史和文化的一点常识,其实,从11楼以下您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讲述这些常识而忽略了11楼所要表述真正意义。其实,但凡一个读完初中课程的人,对这些常识并不陌生。11楼所引述的柏杨先生的话的重点是“大黑暗时代最大的生态变异,就是为了夺取政治上的利益,无耻之徒特别茂盛。读史读到这里,身为一个中国人,深感羞耻。”而这点,就不是每个中国人都能做到的了。您喜欢说题外话,我也说点题外话,秦桧、汪精卫,您能说他们不知道这些常识,关键的问题在知道,而不为此感到羞耻,并因以律己。

点评

其实,咱俩有一个最大的区别 区别在于我看待历史,是从第三者的角度,不带任何个人感情色彩。 而您看待历史,是从第一人称的角度,将民族主义,羞耻心类的感情色彩加进去了。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4-8-19 09:3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手机版|小黑屋|粤ICP备18000505号|粤ICP备17151280|香港诗词

GMT+8, 2025-8-22 04:48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7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