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16-6-2 10:17
|
显示全部楼层
以下是知味堡人的“约定俗成”论,即原上草的“发展”论。
没有永明体,不会有近体诗。而确定格律诗,不是哪一个人所能做出来的。更不会是有一个先知先觉事先就知道或自己明明白白的就知道格律体的具体形式和他的先进性,然后就发号司令要求大家按此创作。永明体是个长期实践过程,开始时大家都认可,写作中越来越觉得需要改进。于是诗人们不断创作,不断研讨,不断积累,最后认为格律诗(当时还没有确定叫神魔体)比永明体更简明,更有音乐性,表现更丰富,有变化,有对仗······并为所有诗人认同,遂确定为近体诗即格律诗,而后约定俗成,又经皇家首肯推进······
-----近体诗的格式就是永明体的一种,什么时候“写作中越来越觉得需要改进。于是诗人们不断创作,不断研讨,不断积累,最后认为格律诗(当时还没有确定叫神魔体)比永明体更简明,更有音乐性,表现更丰富,有变化,有对仗······并为所有诗人认同,遂确定为近体诗即格律诗,而后约定俗成,又经皇家首肯推进······”这本来是由当时代表皇家的沈宋从永明体中选中了这一体,“约定俗成”什么?它本来就是永明体的一种,现现成成,怎么会在“写作中越来越觉得需要改进。于是诗人们不断创作,不断研讨,不断积累,最后认为格律诗(当时还没有确定叫神魔体)比永明体更简明,更有音乐性,表现更丰富,有变化,有对仗”?这不是无知妄说是什么?知针永远是这个德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