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谢谢曾兄再次探讨。
学术界是有“句中自对”这一说法,也不乏创作实列,其特点是:
1.同一联中出现性质相同的词语,如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词,形成句中自对(其自对工整的要求一般高于传统的上下对仗);
2.凡上联出现句中自对的现象,则下联相同位置词语的词性就不再和上联相同,但是要求做到相同位置词语句中自对,而且也要做到和上联一样自对工整。由此可知,以这种方法创作的楹联,其上下联之间自对部分词语的词性就不一样了,即:若上联自对部分是名词对名词,则下联自对部分就是动词对动词,或者形容词对形容词了。
若是将以上“冷香”分拆成“冷”和“香”,可以先假设是“句中自对”现象,因为这两个词语所表现的内涵都是人对物体的感受,意义较近(当然有时意义相对或相反的词语也可以,只是要求下联的自对内容也要意义相对或相反),但是将“梅雪”分拆成“梅”和“雪”后,一个是花卉现象,一个是自然现象,词义差别较远,其自对关系明显不如“冷”和“香”那么协调,一般不会被联家所认可。
当然,任何理念都是相对而言,不是绝对的,谁都可以坚持自己的理念,在分寸掌握上谁都可以有自己的标准。
|
|